![]() |
烏裕爾河水位暴漲
![]() |
紮龍濕地水量充沛
東北網7月4日訊 連續近一個月的降雨,使齊齊哈爾境內的烏裕爾河水位暴漲。3日,紮龍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局長李長友告訴記者,烏裕爾河洪水的『龍頭』已經進入紮龍濕地,就目前的水量看,紮龍濕地兩年內都不會缺水了。進入汛期如果還有這樣的補水,那麼將對濕地恢復帶來更大益處。他興奮地說:我們盼水已經盼了十年了,終於給盼來了。
澇窪地景觀重現
1日,記者來到了烏裕爾河富裕段位於碾北公路附近的一個河汊,看到烏裕爾河河水已經漫出河道,形成了方圓幾十公裡的河沼濕地。在一個高崗下,一位村民從船上拉下了兩個魚筐,裡面都是指頭長的小雜魚。村民說:『我們家的菜地全被淹了,我就是在菜地上下的網,這些日子每天都能捕上兩筐魚來,這景象可是十幾年都見不著了。以前這裡也有葦塘,可是范圍越來越小,魚也不多。』
記者了解到,烏裕爾河位於我省西部,是省內最大的內陸河,正是由於這條河的洪泛纔形成了紮龍濕地。這條河曾名為『呼雨哩』、『呼裕爾河』,為女真語語音,意思是澇窪地。在上世紀六十年代的時候,烏裕爾河下游還有200多萬公頃的蘆葦沼澤,但目前紮龍保護區只有21萬公頃的沼澤濕地。齊市客運站的工作人員稱:『目前這種景象,只有三四十年前纔能看到,非常壯美。』
兩年內不會缺水
2日,記者乘車穿行紮龍濕地的西南部,看到濕地葦蕩一望無垠、溝塘密布。李長友告訴記者,這些年烏裕爾河河水排水量從上世紀六十年代的6.8億立方米降到0.4億立方米,加之近幾年連續大旱,導致河水斷流,紮龍濕地逐漸變小,影響了丹頂鶴等珍稀水鳥的棲息繁殖。
據介紹,在紮龍沼澤中生長著鯽魚、鯉魚、泥鰍等46種魚類,它們是丹頂鶴的主要食物來源。由於缺水,魚類資源日益枯竭,捕撈量僅為高產時的二百分之一,許多鶴類等水禽也因為水乾魚少不得不『搬家』。李長友說,今年6月前,齊市地區一直鬧旱情,紮龍濕地也乾了底,開春時補的水眼看又要見底了,後來就出現了連續降雨,這幾天烏裕爾河洪水的『龍頭』已經進入濕地,紮龍濕地兩年不會缺水了。
水後盡展鶴鄉神韻
記者了解到,除了連續降雨和烏裕爾河大水的補充外,我省對紮龍濕地每年200萬元的補水資金也已到位,紮龍濕地不會再乾底了。李長友告訴記者,紮龍濕地裡有魚類46種,昆蟲277種,鳥類260種,獸類21種,水禽有120多種,佔全國的半數以上。水後這裡盡展鶴鄉的神韻,大家可以盡情地來觀看丹頂鶴、白枕鶴、白頭鶴、閨秀鶴、白鶴和灰鶴了。
記者在行程中發現,近期我省大慶、綏化、齊齊哈爾連續降雨,不但使紮龍濕地這樣的保護區盡顯生機,一些已經變成鹽鹼地的草甸濕地、河沼濕地,甚至是被開荒的窪地,也都恢復了濕地景觀,出現了大面積淺水,生長出了茂盛的葦蕩。時常也會發現野鴨與水老鴰被車輛經過的聲音驚得四處飛躥,三江平原的歷史自然景觀,仿佛翻回了前頁。
目前,我省一些地區連降大雨,形成嚴重內澇,擁有大面積濕地的地區卻因災復景,充分展示了濕地的重要作用。東北林業大學的博士生導師馬永勝告訴記者,濕地被稱為『地球之腎』,是蓄水防洪的天然『海綿』,濕地參與地下水的交流,可以涵養地下水、調節地表徑流,對防止乾旱和洪澇都有重要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