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黑龍江綜合
搜 索
郭碧玉:做一只村民致富的『領頭雁』
2009-07-05 20:49:36 來源:東北網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郭碧玉 東北網記者 孫曉銳 攝

  做一只村民致富的『領頭雁』 江蘇省鹽城市射陽縣四明鎮新南村黨總支書記 郭碧玉

  各位領導、老師、同學們:

  大家好!

  我叫郭碧玉,2006年參加大學生志願服務西部計劃的蘇北計劃,2007年被選派為江蘇省首批大學生村官,現任射陽縣四明鎮新南村黨總支書記。

  我出生在農村,對農村、對農民有著一種與生俱來的特殊情感。高考時我選擇了南京農業大學,每年放假回家鄉鹽城,穿梭於蘇南、蘇北之間,都使我對南北之間的巨大差距感到震驚,鄉親們終年勞作,收入卻很少。每當我看到這樣的情景,心中都有一股想要迸發的力量,我告訴自己:畢業後,一定要回來,用自己所學的知識為家鄉做些事!

  大學畢業時,我報名參加了蘇北計劃,回到家鄉做了一年的大學生社區志願者。2007年7月,當在我志願服務期滿,再一次面臨人生選擇的時候,我聽到了省委省政府正在選派大學生到經濟薄弱村任職的消息,沒有絲毫的猶豫,我毅然報名參加,踏上了我的村官之路。

  到村的第一天,我主動向村書記請求分配工作。老書記笑著對我說:『丫頭,到村裡工作可不是件容易的事,這個苦啊,你吃不了,下來鍛煉一下趕緊調走!』聽了這話,學習、工作從不服輸的我一下子來了勁兒,我說:『書記,您放心,不乾出個樣子來,我決不離開!』

  我所在的新南村是射陽縣最西北的一個貧困村,交通閉塞,地勢低窪,每年汛期都有受淹的危險,不適合發展種植業,招商引資也受到了明顯的制約,村裡一個企業都沒有,外面的東西進不來,村裡的東西也出不去。長期以來,村民們就靠種點水稻和小麥過日子。在這種基礎差、底子薄、群眾觀念又非常落後的情況下,帶頭致富談何容易?

  在挨家挨戶的走訪中,我驚喜地發現,村裡有一個養雞大戶,去年一年掙了14萬。這引發了我的思考:為什麼這10年來,全村就始終只有這麼一個養雞大戶呢?難道一年掙14萬還不足以吸引人?經過調查我纔明白:原來,蛋雞規模養殖在農村雖然是個回報比較高的項目,只是前期投資大,技術風險也很高,如果防疫做不到位,一旦發生疫情,就會血本無歸!但是,有了技術,加強管理,還是有把握搞好。我想到自己學的專業是動物科學,養雞應當說有技術基礎,也算是專業對口,為什麼不發揮自己的專業優勢,在蛋雞養殖上做個嘗試呢!我當時就認定:這事不僅能辦好,而且大有文章可做,也許還是全村脫貧致富的出路!

  經過深入調研和認真思考,我大膽提出了發展蛋雞產業化項目的構想,得到了村委會的贊同。2007年9月,我牽頭成立了村裡的第一個農民專業合作社,並擔任了合作社的黨支部書記。合作社是成立了,可是想要運轉起來卻面臨著一大堆難題:農戶不願意冒這個險,缺技術不談,絕大多數農戶根本就沒錢辦養雞場。難道辦雞場的事就此打住?我不甘心,我相信方法總比困難多。連著兩個星期,我奔波於各大養殖企業,走訪養雞專業戶,請教有關專家,收集了大量的一手資料。經過認真分析和反復論證後,我制定了『大戶帶動、貧困戶入股、年終分紅』的發展模式,以大戶為主,鼓勵村裡的30個貧困戶入股,建起了一個養殖基地。一年下來,基地贏利了11萬元,可是對於這30個貧困戶來講,由於入股資金少,每戶只能分到幾百元,還是不能從根本上改變他們的現狀。要想全村的養雞產業發展起來,要想讓更多的村民通過養雞致富,必須把政策獎勵、示范帶動、技術培訓和技術服務等多種方法結合起來,鼓勵和幫助村民自己辦雞場。

  我們首先攻克的是資金關。很多對養雞感興趣的農戶因為缺錢打起了退堂鼓,我就和村會計一趟一趟地做動員,跑信用社,協調貸款,常常從天亮跑到天黑,最終為每個養殖戶爭取到了1萬—2萬不等的扶貧貸款。在市委組織部工作組的幫助下,我們又實施了每養1000只蛋雞獎勵2000-3000元的激勵政策。經過努力,終於有21戶農戶決定自己辦雞場了。

  接下來就是技術關了。雖然我學的是畜牧專業,但我的實踐經驗很少,還曾經鬧出過不少笑話。為了提高技術,我開始拼命地補習自己的實踐課:配飼料、打防疫針、解剖病雞……我和養殖戶一起,擠在38℃的育雛室裡給雞苗打防疫針,汗掉得厲害,我們就用同一條毛巾擦汗。冬季容易爆發疫情,為了做到全面消毒、及時防疫,我挨家挨戶地發消毒藥、發疫苗、作指導。看到外面藥價高,我又拿出媽媽給我買嫁妝的1萬元存款,直接到學校的動物藥廠拿藥,辦了個合作社的獸藥直供點。

  實踐出真知。慢慢的,我對蛋雞養殖中出現的一般問題都能應付自如了。但是我知道,要想把這只雞養大、養好,就離不開堅強的技術後盾!我想到了自己的母校。為此,我先後三次到南京請自己的老師到村考察。2008年10月,母校的三位教授一起來到了新南村,辦講座、搞培訓,還提出了一系列合理化建議。鄉親們看到教授都來了,養雞的信心更足了,紛紛辦起了養雞場,村子裡掀起了一股養雞熱。

  2008年11月,為了讓更多的養殖戶學有榜樣、乾有方法,我和一個村民合伙創辦了全鎮第一家標准化蛋雞示范養殖基地。整個雞場佔地2500㎡,存欄1萬羽,還安裝了自動清糞系統等先進設備。我把雞場建設的目標定為:科學養雞的示范基地、農民致富的培訓基地、蛋雞品牌的創建基地。

  辛勤的付出換來收獲的喜悅。合作社的規模擴大了,越來越多的村民走上了養雞致富路。現在,全村的養雞規模已經突破了10萬,去年我們村的養雞戶單靠養雞就收入了120多萬元。我在開心的同時,又琢磨著在綠色和品牌上尋找新的突破。老書記早已經改變了當初對我的看法,他笑著說:看不出來,你這女娃還真能吃這個苦,還真把這只雞給養大了!

  不久前,經過組織考察,我被任命為新南村黨總支書記,肩上的擔子更重了。有人問我,你就打算在農村養一輩子雞嗎?是啊,作為一個女孩子,我也曾為自己編織過許許多多美麗的夢想;我也曾幻想自己是一只小鳥,在天空恣意地飛翔,但今天我想說,我更願意做一只大雁,一只帶領村民一起飛向美好明天的領頭雁!

  在我的身邊,有越來越多的大學生村官在廣闊的農村找到了創業的舞臺。在這片還不富裕的土地上,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實現了人生的價值。我們把汗水灑在了田野,把智慧獻給了新農村的發展。我們奉獻並快樂著,我們擁有了最充實的生活、最絢麗的青春!

  謝謝大家。

責任編輯:侯巍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