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師智敏 東北網記者 孫曉銳 攝 |
湖北天人生態農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師智敏
各位領導、老師、同學們:
大家好!
我叫師智敏,1998年畢業於華中農業大學果樹專業。我出生在湖北咸安的一個小村莊,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村娃。在我年少的記憶裡:一位大伯的梨園豐收了,卻因為品種不好而賣不出去,只有眼睜睜地看著果子爛在地裡。這位大伯茫然無助的眼神深深地印在我心裡。從那時起,我就暗下決心,一定要考上農業大學,用知識來改變農民的命運!
高考填志願時,我計劃全部填寫農業院校。但因家人的反對,無奈中我只好選擇了理工科院校。入學後,我獲得了校級獎學金,但心裡還是一直眷念著農業。我相信農業纔是更適合我施展纔華的舞臺。大一下學期,我瞞著家人,悄悄地辦理了轉學手續,毅然轉入華中農業大學。一石激起千層浪。讓我沒想到的是,社會各方面給予我很大的關注,新聞媒體相繼對我的舉動進行了報道。隨後,全國各地的信件雪片般飛來,有贊揚的,有不解的,但更多的是支持。我的妻子也就是在那時從報紙上知道我的,她寫信給我說:『我很佩服你的選擇,我支持你!』
畢業後不久,為了實現獻身農業的理想,我回到了家鄉咸安開始創業。我先是接管了家裡的葡萄園,當年收成比往年翻了一倍,但是兩畝多地,辛苦勞作一年下來,收入僅夠生存,根本談不上發展!第二年,為了增加收入來源,我嘗試扦插繁殖桂花苗。按當時行情計算,育的苗子可以賣50萬元,但這次是徹底失敗了:由於不懂技術,我扦插的桂花苗基本死光了,不但虧完了手頭僅有的幾千塊錢,還欠下一屁股債!失敗讓我認識到,農業創業不能靠一時衝動,沒有資金、缺乏實踐經驗的創業,都是不可能成功的!為了進一步學習技術,積累發展的資金,我只好離開家鄉,到攀枝花市出口枇杷示范基地工作。很快,我就掌握了紮實的實踐技能,由技術員昇為公司分管技術的副總經理。
身在攀枝花,我仍然牽掛著家鄉。我反復思考的問題是:為什麼很多鄉親離開了農村?黃土地裡真的就刨不出金子嗎?為什麼大學生不能回家鄉工作,大學生在農村真的就沒有用武之地嗎——如果我能證明靠農業致富不是空想,相信會喚起離開土地的農民回歸農業;如果我能在農村實現自我的價值,相信有更多的優秀學子投身農村。2001年底,我辭去副總經理的職務,再次回到家鄉創業。
創業需要勇氣與智慧。失敗後的再次回鄉創業,我感受到更多的是鄉親們的懷疑和父母的無奈。但夢想支橕著我的精神!我通過分析上次失敗的教訓,認識到我只能做我最熟悉的水果產業;同時,我通過對咸寧水果市場的調查與分析,發現咸寧一直沒有高檔的水果。所以,我認為必須從改良品種做起。我把家門口的9畝水田改成了試驗園,從全國各地引來了100多個品種試栽。兩年後,我的果園開始掛果了,經過不斷的篩選,我發現,艷光油桃、豐水梨等幾個品種表現出個大、色艷、口感甘甜的明顯優勢,贏得了顧客的交口稱贊。別人桃子賣一塊錢一斤,我的桃子賣一塊錢一個!這一舉改寫了咸寧不能生產高檔水果的歷史!咸寧的顧客逐漸接受了我們的產品,北京、上海、廣東等地的訂單紛至沓來,臺灣和香港的果商也被我的優質水果吸引來了。隨著事業的發展和規模的擴大,在2004年,我成立了湖北天人生態農業有限公司。同時注冊了一個商標:『頂尖』,寓意就是做最好的水果。
創業需要創新與超越。在收獲的同時,我又觀察到,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無污染的有機水果越來越受到消費者的青睞。經過對咸寧生態環境、農業資源、地形、氣候等全面分析,憑著自己對水果行業發展趨勢的認識,我下定決心在家鄉發展有機水果。2005年初,我租下了400畝荒山,栽下了桃、李、楊梅等果樹。經過幾年努力,這些果樹在不施化肥、不打農藥的情況下長勢旺盛,開始掛果,面積也擴大到了1000多畝。連續四年通過國家權威部門的有機認證,填補了湖北省有機水果空白。
我的農業之路越走越順暢。我也越來越堅信,農村這片沃土是我發展的舞臺。而且,我從來沒有忘記那位農民大伯無助的眼神,沒有忘記用知識來改變他們命運的決心!我牽頭組建了咸安區果業協會,手把手地教給果農水果種植的操作程序,為他們提供產前、產中、產後一條龍服務,讓農戶的收入連年提高,鄉親們都樂得合不攏嘴。現在,每到關鍵時期,我的果園裡總是擠滿了前來學習技術的鄉親們。鄉親們都說我不愧是新時期的大學生,是科技致富的帶頭人。在我的帶動下,已經有1000多戶農戶發展特色水果3萬多畝,投產後年產值可達1億元以上。
公司的發展不僅帶動了農戶,也引來了不少高素質人纔。目前,已經有來自10餘所高校20多名優秀大學畢業生加盟了我的公司,我們攜手創業,共同耕耘在青春的田野上。
很多大學生問我有什麼感想,我要說,創業是一種責任,不僅是對自己,更包含著對他人,對社會的責任;創業是一種快樂,這種快樂不是到達目的地收獲的快樂,而是一種在創業的道路上探索的快樂!在農村這片廣袤的土地上,用我們的智慧與勇氣,靠我們的創新與超越,胸懷責任,腳踏實地,我們一定能夠大有作為!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