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黑龍江綜合  >  文衛·體育  >  文衛
搜 索
重走黃金路再尋古驛站之江山留勝跡 我輩復登臨
2009-07-05 23:50:19 來源:東北網  作者:馬士和 龐偉建 常擎旗 田澍良 劉超宇 李富?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7月5日訊(馬士和 龐偉建 常擎旗 田澍良 劉超宇 東北網記者李富?)終於來到了北極村——古驛路的第三十站——漠河站。連續的三個地名的確很拗口,在歷史上,北極村原叫漠河村,是漠河古縣城的所在地,李金鏞當年設立的第三十站就設在這裡,被命名為漠河站。

  在黃金古驛上,漠河站有著非常特殊的地位。它的下一站三十二站就是有名的老金鉤,1800裡長的古驛路的興衰全系於此,而漠河站因為近水樓臺的關系,人員、貨物都在這裡轉運,成就了古漠河『黑龍江上游第二大集鎮』的美名(另一處是黑河),史書上形容,一時間『衝要繁雜』。然而,1958年,一場大洪水讓漠河變成了澤國。一段輝煌的歷史就此隱沒在層層沈積的黃沙和淤泥之中。荒草茂而繁蔭,野芳發而幽香……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江山留勝跡,我輩復登臨。翻開歷史的書頁,彎彎曲曲的黃金古驛路到這裡似乎回到了一個原點。因黃金而興起的城鎮——其興也勃焉其實,古驛路中與黃金有直接關系的驛站並不多,當年,雅克薩戰爭期間,清政府從墨爾根到雅克薩之間只修築了25個驛站,從第二十六站到第三十三站纔是因為轉運黃金而專門修建。在現在的北極人家附近,有一座復制的古驛站:一個油漆斑駁的大牌樓,前方臥著一個龍頭龜身的雕像,背上馱著一座石碑,上書,『漠口(注:漠口,漠河的古稱)三十驛站』。

  在石碑的周圍,上馬石、拴馬樁、飲馬槽分立兩側,一個勒勒車停放在一旁,車下,據說就是當年用來裝載黃金的箱子。幾個靜態的實物,一段逝去的歷史,已經被清楚地講明。1860年,鄂倫春人在北極村附近的元寶山谷地得金數塊。關於元寶山,《中國古近代黃金史稿》是這樣記載的:『有山,自西峰逶迤而來,突起於兩溪之間者,為元寶山。』1887年,李金鏞奉命籌辦漠河礦務總局,赴漠河進行實地考察。由黑龍江城(今璦琿)經墨爾根(今嫩江)沿康熙當年征討羅剎時的舊驛道,披荊斬棘,伐木以進,開闢黃金之路。歷經36天,始達漠河。他入山勘驗金礦,采取金樣,勘明後,留馮君佩在此開辦礦務總局。到1888年,這裡又建立了護礦營,招礦丁,收流民,1889年1月14日,祭山開工。到1889年,北極村腳下的這片土地已經『屯墾6處,種地千畝』,采金地域『上至瓦希利,下至觀音山,沿江,人員數萬之眾。』夫勇礦丁往來穿梭,絡繹不絕,延邊卡倫,聲勢聯絡,興利實邊,大見成效。人員、物資的大規模流通,為漠河最終成為北部邊塞重鎮打下了基礎。『旭東橋』下流淌過的繁榮——勝朝古跡了無痕聽當地的老人說,以前,縣公署與漠河縣街裡隔著一條小河,河上有一座橋,叫『旭東橋』,它見證了漠河縣建縣的歷史。

  從北極村出發,向東南行進,大約1公裡左右,我們來到了古漠河縣城的遺址,但那座旭東橋早已經不在。有人說它毀於大水,也有人說它毀於戰爭。看著眼前的泥沙和滾滾的黑龍江水,我們只能想想漠河當年的繁華。1914年,為了迎接建縣,當時的漠河主管當局對漠河街道市容進行了統一規劃和整治,由各界商民集資修建了這座『旭東橋』,據史料記載,橋長15丈6尺,寬1丈8尺。大橋落成之後的1917年,即漠河縣成立時,城內東西有三道街,南北有五條巷。老人們說,當時,有很多老客在漠河、老金鉤收購黃金帶到呼瑪、黑河等地販賣,然後又從這些地方運回生產生活用品買賣給漠河金礦的工人,轉手之間獲利豐腴。還需要說明一點,在漠河,因為氣候的原因,采金是分為淡旺季的,秋末入冬及冬盡初春時,為采金的淡季,沒到此時,溝裡的礦工、把頭與鎮裡的人往來不斷,漠河鎮內大道上整日人聲馬鳴,十分熱鬧。因為有金子,因為有礦工,因為有商賈,總之,因為有市場,漠河的商業從此興盛,『行商推販』、『坐點守攤』、『開闢商號』,煙館、妓院、賭場、戲院也紛紛寄生在這虛幻的繁榮之上,據史料記載, 1917年前後,漠河縣內的大商號有22家,而漠河全境有大小商號上百家,煙館、妓院總數也已過百。記得在北紅村碰到的那位88歲的老人,他采過金子,在他的記憶中,漠河是開心嶺,也是傷心嶺,很多人辛苦一年,在這裡花天酒地,結果,不得不皮囊空空,返回金溝。

  輝煌幻滅重生——沈舟側畔千帆過漠河的輝煌史並沒有持續很久,如果從發現黃金的那一天算起,也不過持續了幾十年的時間,到民國中期,隨著金礦礦質的衰落,漠河也逐漸走向了末路,特別是1931年,日寇開始侵佔東三省之後,漠河縣從輝煌,一下跌落到谷底。據史料記載,在日寇統治的最黑暗時期,漠河縣商店只剩下了3家『配給店』,小賣聯盟成立之後,漠河人一切的生活必需品都實行了最低額度的配給制,而采金株式會社的成立,則幾乎將黃金的生產、轉運、販賣全部壟斷……一直到解放前夕,古漠河依然在貧困的深淵死死掙紮。史料上是這樣形容的:『交通閉塞,經濟凋敝,山富而民窮。』建國後,漠河迎來重生。以下是《漠河縣志》中記載的1990年主要工業品產量。原木171.73萬立方米,造林359315畝,采金271公斤,生產原煤302819噸。工業總產值已達49441萬元。

  而今天的北極村,含義也早已超越了『村莊』的概念,它被看成是中國最北的象征,旅游業成為了這裡的支柱產業,游客雲集,賓館林立,車水馬龍,熙來攘往。北極光節、冰雪汽車拉力賽等節慶活動,更是為這片土地增添了無窮的魅力。據了解,2008年,這裡農民人均純收入已經突破6000元。古漠河,現在,一半在泥沙之下、一半在黑龍江中,雖然它的軀體已經不復存在,但是,他曾經的輝煌卻得到了重生,更絢麗的重生。如果它地下有知的話,應該感到高興。

責任編輯:孫文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