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北網7月13日訊 坐在古色古香的床上,身著翩翩古裝的繡娘正在一針一線表演傳承著上千年的古代渤海靺鞨刺繡工藝。一幅幅色彩艷麗、粗獷豪放、景色逼真的古代渤海靺鞨刺繡工藝畫不斷被各地客商訂購,細致精巧的刺繡工藝品更是讓外國客商愛不釋手留作收藏。在今年6月份相繼舉辦的國際木耳節和第二十屆哈爾濱經濟貿易洽談會上,牡丹江市的『渤海靺鞨繡』以其獨特的刺繡針法和栩栩如生的作品成為一道絢麗風景,吸引眾多客商的眼球。
牡丹江大鵬新聞網報道,如果不走近它,你會以為它是幅攝影作品,或者是幅畫,因為它是那麼的栩栩如生。可是當你走近觀看,那交錯有致的針法線絡組成的圖畫不禁令人感嘆創作人的精湛技藝。7月7日,記者走進渤海靺鞨繡的創始人孫艷玲的繡莊,去感受靺鞨繡巧奪天工的獨特魅力。
溫柔、優雅、乾練,這是孫艷玲給人留下的第一印象。她是土生土長的牡丹江人,卻有著不平凡的經歷。在北京讀大學期間,她學的是設計專業,卻對化妝有著與生俱來的悟性,一次偶然的機會,她進入一個拍廣告的劇組擔當化妝師,被劇組十分看好,畢業後正式做起造型師,後來還成為彭麗媛和宋丹丹的指定化妝師,繼而被聘為北京電影學院化妝專業的講師。
2000年,帶著對家鄉的眷戀,孫艷玲辭去在北京穩定的工作,決定回家鄉自主創業,開辦了一家化妝攝影學校,三年下來,非常成功。談到其中付出的艱辛,孫艷玲說只能用『苦並快樂著』來形容。
如果不是親眼看到孫艷玲在有板有眼地刺繡,實在想象不到這個風火乾練的女強人會和『繡娘』扯上關系。說到和刺繡結下的緣分,孫艷玲說,要歸功於她的姥姥,小時候,她常看姥姥在鞋墊上進行刺繡,然後拿到街邊去賣錢,帶刺繡圖案的鞋墊要比普通的貴些但卻賣得相當好,於是她便跟著姥姥學習刺繡,當個小幫手。開辦化妝攝影學校後,孫艷玲經常被邀請到日本講化妝課。2004年,孫艷玲到日本一所學校講課時,老校長恰好是當年在中國生活過的日本遺孤,他對中國有著特殊的感情,所以對孫艷玲格外熱情和尊重。孫艷玲臨回國前,老校長委托她幫忙辦一件事,他的女兒馬上要出嫁了,他想送一件最特別的嫁衣,他對中國古典刺繡有著濃厚的興趣,希望在女兒的和服上繡有中國的元素。帶著老校長的囑托,回來後孫艷玲立即向姥姥學習多年未拾起的刺繡技法,經過細心研究和辛苦創作,當孫艷玲將帶有花鳥風景的手工刺繡和服送到老校長的手上時,讓他驚嘆不已。他建議孫艷玲要把中國刺繡藝術傳承下去,使之發揚光大。
經過一番考察,孫艷玲發現手工刺繡在日本很受歡迎,而且價格不菲。回國後,孫艷玲翻閱歷史古籍,了解到渤海國唐都上京龍泉府史稱『海東盛國』,它以粟末靺鞨族為主體,有較先進的手工業、北柞蠶絲業、刺繡業等社會生產門類,與日本等鄰國也有貿易往來。孫艷玲經過查證,姥姥所沿襲使用的刺繡針法正是渤海國當地百姓使用的傳統針法雞爪針,遠像五角星,近似三角形。為了傳承這項即將流失的民族傳統工藝,孫艷玲苦心鑽研,多次實驗,終於經過兩年的時間研制成功,並把雞爪針命名為更為貼切的『三角針』,她把傳統刺繡『排比其針,密接其線『的方法創造成長短參差的直斜,橫斜線條交叉,分層摻色的技藝,打造出『渤海靺鞨繡』品牌,此針法繡出的人物生動傳情、風景立體真實,花鳥風姿綽約。和蘇繡細膩如水、小家碧玉的風格比較,靺鞨繡更加大氣磅礡,粗獷豪放,極具北方人性格。手工繡代表作《鏡泊湖—吊水樓瀑布》、《雪鄉》中水花、雪片躍然布上,讓人身臨其境,精湛的繡工令人嘆為觀止。
2007年,孫艷玲將自創的渤海靺鞨刺繡工藝作品帶到哈洽會上,一炮而紅,訂單紛至沓來。很快,孫艷玲在上海、牡丹江等地開起了繡莊,傳統工藝的復蘇刮起了一陣刺繡熱潮。同時也受到了省、市委、市政府領導的青睞,被確定作為牡丹江旅游特色產品隆重推出,更被列為牡丹江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如今,孫艷玲的繡莊已有繡工100多人。為了鼓勵殘疾人自強自立,積極創業,掌握一技之長,今年3月份,市殘聯在繡莊建立了渤海靺鞨繡實用技能培訓班,目前已有40多名殘疾女性學會了這門新的謀生本領,孫艷玲與成績優異的學員簽訂了作品回收協議書。孫艷玲說,2010年,她將帶渤海靺鞨繡走進世博會。為了傳承發揚渤海刺繡藝術,她會一直走下去,讓渤海古國山水風情流傳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