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黑龍江綜合  >  科教·就業  >  就業
搜 索
中國農村年輕人不再單純依靠高考改變命運
2009-07-16 11:28:02 來源:新華網  作者:林甦 曹霽陽 李雲路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題:中國農村年輕人不再單純依靠高考改變命運

      新華網記者 林甦 曹霽陽 李雲路  

      時下,一年一度的中國高校招生工作正在進行中,經歷12年寒窗之苦的學子們正期盼著自己『金榜題名』的一刻。    

      和大城市裡悠閑度假的同齡人不同,家在農村的侯偉楠每天仍在玉米地裡乾著農活——雖然他取得了596分的高分。這個分數進入名牌大學已不是問題,但在短暫的喜悅過後,他開始為學費甚至未來的就業感到懮慮。    

      『父母身體不好,不能出去打工,只能種地。』侯偉楠說:『家裡攢了很多年的積蓄,只夠我第一年學費,可4年學費和讀研加在一塊,就是一筆很高的費用。我只有在大學裡拼命學習,纔有可能獲得有限的被資助的機會。』    

      19歲的侯偉楠住在黑龍江省南部的肇東市明久鄉東風村,父母都是農民。這個普通農家收入單一,全靠耕種的24畝地。在風調雨順的年景,一家人一年也只有4000元左右收入。    

      『高考』被喻為『中國第一大考試』。新中國成立以來,『高考』一直是政府和各級公營機構選拔人纔的重要方式。在計劃經濟時代,國家通過『高考』從基層選拔大量人纔進入高校,在接受數年的免費高等教育後,他們被統一分配至各級政府、工廠等國營機構。    

      長期以來,高考以其淘汰率高,難度大而成為許多中國人人生中的重要經歷。同時這也成為中國社會階層流動的重要方式,無數中國農村子弟正是通過這個考試進入城市,實現農業人口到城市人口身份的轉換。    

      在改革開放之初高考考場上的佼佼者,被譽為『天之驕子』。30年後,他們已成為中國各行業的精英,對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發揮重要作用。    

      近年來,隨著迅速發展和規模擴大,中國高等教育的大眾化逐漸使大學生失去了當年『天之驕子』的光環。數以百萬計的大學生們正面臨殘酷的就業競爭。    

      像侯偉楠這樣的『90後』農村子弟,雖然同樣背負著家庭乃至整個家族的厚重期望,卻已經沒有他們大學裡的鄉村前輩們幸運。高額的學費、就業的瓶頸,使這些『高考』的優勝者的未來仍然充滿著各種不確定因素。    

      中國教育部官員說,今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總數達611萬人,截至7月1日已有415萬畢業生落實去向,與去年同期相比就業人數增加44萬人;高校畢業生就業率達到68%,同比基本持平。    

      能取得這樣的就業率,在金融危機的大背景下實屬不易,但是就業的結構性矛盾仍然會長期存在。能否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取決於畢業生們的成績、能力、專業,乃至個人和家庭的社會關系。    

      有媒體援引專家估算說,從全國范圍來看,目前城鄉大學生的比例分別為82.3%和17.7%。而在上個世紀80年代,高校中農村生源佔30%以上。    

      在研究制訂《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時,溫家寶總理感慨說:『有個現象值得我們注意,過去我們上大學的時候,班裡農村的孩子幾乎佔到80%,甚至還要高,現在不同了,農村學生的比重下降了。這是我常想的一件事情。』    

      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趙瑞政指出,隨著就學費用和就業門檻的逐步提高,鄉村子弟進入大學的比例正在下降。長此以往,農村子弟通過教育進入城市的途徑有可能出現萎縮。這也意味著,中國社會階層的流動方式今後將發生較大的改變。    

      不過,趙瑞政也表示,改革開放30年來,隨著中國經濟的不斷發展,民眾尋求自我實現的方式也日趨多樣化,他們可以經商、務工,在社會上的各行各業中尋求安身立命之所,而不是像過去那樣僅僅依靠一兩種考試。中國9億農民的子弟們不再將考大學作為改變命運的唯一出路,他們正在以更為多元的方式融入社會。    

      在東風村,當初與侯偉楠一同玩耍的10多個同齡的伙伴,只有兩個和他一起參加了今年高考,其他人已遠離讀書這條路,出門打工或者在家務農。    

      『現在高考不再是農村孩子有出息的唯一通道,我雖然考上了大學,可不敢肯定今後會比他們發展得好。不管乾什麼,不管處在社會的哪個層面,都應該提高自己的能力,這樣纔能更好地適應社會。』侯偉楠說。

責任編輯:路雲強

【權威發布】哈爾濱市2009年高考錄取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