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黑龍江綜合
搜 索
大慶市肇州縣突出『五個堅持』促發展
2009-07-21 10:00:45 來源:東北網  作者:王君豐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7月21日訊 在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中,肇州縣委以『解放思想、改革創新、優化環境、科學發展』為活動主題,以『全力推進肇州科學發展新跨越』為實踐載體,把發展作為第一要務,把和諧作為第一責任,帶領全縣廣大黨員和乾部群眾,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解放思想、乾事創業、科學發展,縣域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呈現良好發展勢頭。

  堅持以發展為第一要務,加快縣域經濟發展,綜合實力穩步提昇。縣委確定並深入實施『工業強縣、農業穩縣、油氣興縣、商貿活縣』四個戰略。在工業發展上,突出重點項目建設,盤活存量引增量,引進了世界500強企業英糖公司和韓國SK公司。在農業發展上,用工業化思維謀劃和發展現代農業,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建成了東北三省最大的沼氣工程,走出了循環經濟發展的新路子。在油氣發展上,密切融洽地企關系,規劃建設天然氣化工項目,推進燃氣入戶工程;境內原油產量105萬噸,佔大慶外圍區塊油田總產能的六分之一,油田稅收在財政收入比例中大幅提高。在商貿發展上,樹立『大商貿、大流通、大服務』理念,培植發展商貿流通業,建設1.2萬平方米的地下商業街,全縣農家店發展到193家,配送中心2個。到2008年,全縣地區生產總值實現37億元,同比增長35%,是近10年增長最快的一年。全口徑財政收入12.8億元,同比增長68%,財政總量排名全省第2位;縣級財政收入4.5億元,同比增長59%。縣域綜合排名從2002年的第43位躍居到第21位。被評為『黑龍江經濟最具活力(市)縣』。

  今年,立足於推進肇州科學發展新跨越,力爭進入全省十強目標,我們以項目建設為牽動,全縣新建續建各類項目114個,計劃總投資40.9億元,其中工業項目14個,計劃總投資31.7億元。1-6月,全縣地區生產總值預計實現20億元,同比增長41%,其中一二三產業增加值4.8億元、10.8億元、5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9%、61%和42%。固定資產投資完成3億元,同比增長62%。全縣招商引資到位資金4.3億元。截止6月23日,全口徑財政收入實現29221萬元,其中縣級財政收入15833萬元。

  堅持城鄉統籌發展,建設生態文明城市,基礎功能穩步提昇。我們堅持『三個寧可、一個必須』(寧可要高水平的借鑒,也不搞低水平的發揮;寧可慢建,也不濫建;寧可不建,也不違建;沿街的建築,特別是大型公共建築,必須由國家甲級設計院進行設計)原則,科學有序推進城鄉基礎設施建設。老街基公園建成投入使用,同步建成『兩館一中心』,填補了縣內無大型公共文化休閑場所的空白。完成青馬湖生態新區總體規劃和控詳規劃。主次街路全部亮化,縣城自來水廠日供水能力由1萬噸提高到2萬噸;集中供熱面積達到53萬平方米。借助明沈公路建設機遇,修築縣城大外環路,其中北半環11.4公裡已開工建設,農村公路實現『村村通』目標。

  今年,我們著眼於改善城鄉環境面貌,改善群眾居住條件,從解決群眾反映強烈的『髒、亂、差』問題入手,加大棚戶區和泥草房改造力度。按照『科學規劃,分步實施』的原則,對縣城57萬平方米的棚戶區進行分區改造,確保三年完成。今年改造三個區塊,總佔地面積9.66萬平方米,總建築面積15.6萬平方米,惠及300多戶。改造農村泥草房7500戶。

  堅持以人為本,加快社會事業發展,群眾生活水平穩步提昇。我們注重統籌城鄉教育資源,對農村教育布局進行調整,撤並34個教學點;整合職業教育資源,建設大職教園區,園區硬件設施逐步完善,聯合辦學規模不斷擴大。完善藥品定點采購制度,群眾就醫成本降低;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實現病種全覆蓋。2008年,農村常住人口參合率達92%。城鄉低保、養老保險補貼受益人口達到31126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5%以內。城鎮居民人均收入達到7300元,農民人均收入5720元。『楊小班鼓樂棚』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永勝鄉韓家文化大院被評為『全國服務農民、服務基層先進集體』,永樂鎮永樂村被評為『全省十佳和諧村屯』。

  今年,我們把改善民生作為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內容,注重解決群眾關注的就業、入學、就醫等問題,加快推進肇州二中移址新建、鄉鎮衛生院、集中供熱、中心敬老院等民生工程項目。截止5月末,全縣共發放低保金1114萬元,受益人數達到35172人;城鎮新增就業4522人;轉移農村勞動力82127人,實現勞務收入22800萬元。

  堅持統領全局,協調各方,民主法制建設水平穩步提昇。以構建和諧肇州為目標,加強和改善黨委對人大、政府、政協工作的領導。人大及其常委會圍繞中心,服務大局,依法行使職權;各級政府推進政務公開,提高行政效能,自身建設得到加強;政協組織積極建言獻策,工作有序開展;政法工作全面加強,成立了信訪接待調處中心,開展縣領導大接訪活動,健全縣鄉村屯四級信訪網絡體系,營造了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工青婦等群團組織服務群眾、服務經濟作用明顯增強;人民武裝、國防教育工作取得實效。

  堅持先進性建設,全面加強黨建工作,執政能力穩步提昇。以理念中心組學習為重點,組織黨員乾部學習十六大、十七大、十七屆三中全會精神,加強思想政治建設。深入開展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以思想大解放促進經濟大發展。制發了《關於實行鄉鎮黨政領導班子、縣直機關、省市直部門工作業績考評『十否決、五必做』的規定》,打造發展型班子。成立縣委社會工作委員會、經濟工作部和群眾工作部,整合領導力量,提高推進科學發展的能力。完成基層黨組織換屆,組織實施『先鋒工程』和『凝聚力工程』。通過延伸考察和離職考察,搞好任前公示、任中抽查、任後審計,加強乾部監督。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深入開展『三風』建設,出臺《關於進一步優化經濟發展環境『十禁止、十查究』規定》,對群眾關注的熱點問題進行治理,優化發展環境,黨風政風行風得到改善。

責任編輯:隋洪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