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7月27日訊 黑龍江省甘南縣興十四村,在過去50多年裡,從一個不沿海、不沿江、不沿鐵路線,既不靠近大中城市,又無礦產資源的貧困移民村,發展成了今天一個年收入達到10億元、利稅實現4600萬元、人均收入1.936萬元的『龍江第一村』。他們究竟靠什麼實現了這種不可思議的飛躍?興十四村的發展為新農村建設帶來了諸多啟示。
昔日不毛地今日別墅村
我省甘南縣音河鎮興十四村位於黑龍江省西北部,是1956年由山東臨沂地區移民響應黨中央開發北大荒號召組建起來的移民村。
剛建村時,村裡房無一間、地無一壟,固定資產一分錢沒有。幾十年來,興十四村人在村黨總支的帶領下,經過苦乾實乾,實現了農業產業化、農區工業化、住宅別墅化、管理民主化,被譽為『龍江第一村』。
走進興十四村,呈現眼簾的是一派美麗壯觀景象——現代化廠房,造型別致的文化宮、展覽館、三星級賓館,停滿一臺臺大型農業機械的農機站,錯落有致的花園別墅區,到處散發出濃郁的塞北城鎮的現代風情。
1956年3月,山東省臨沂縣的428位拓荒者來到黑龍江西北部興十四村。當時這裡房無一間,地無一?,天寒地凍,風沙飛揚,莽莽荒原遍地荊棘,野狼出沒。在這亙古荒原上,這些山東人再次演繹出『闖關東』創業活劇。
1972年,23歲的付華廷當上了村黨支部書記,他和支部成員們立下志願:要帶著父老鄉親,在這塊十分貧瘠的土地上,過上富足的好日子。
面對十年九旱荒草叢生的北大荒,付華廷和村民們決定首先養羊養牛,然後再開荒種地。興十四村土地貧瘠,不改土造田根本打不出糧食。於是,村裡開始了改土造田,全村所有青壯勞動力全部出動,不分冬夏,經過7年『愚公移山』式的苦乾,把4萬多立方米河泥以及畜捨裡的糞肥搬到3300畝貧瘠的耕地裡,把600多畝沙土地變成了良田。
有了良田,付華廷和村民們開始了農業機械化耕作的嘗試,當時拖拉機是國家統一調撥商品,像興十四村這樣的小村莊裡買不到的。他們四處買零件,小件背,大件郵,硬是自己組裝了兩臺拖拉機,這兩臺拖拉機一年就開墾了6000多畝荒地。要知道,過去一個強壯勞動力最多能耕種40多畝地,使用拖拉機後一人能耕種2000多畝,效率提高了50多倍。1976年,興十四村人均產糧2萬噸,『三靠屯』成了全省賣糧最多的村。
良田有了機械化,但十年九旱收成總『看天吃飯』,興十四人開始打井修渠,幾十年一直堅持著。現在,興十四村有機井600眼,農田噴灌設備240多臺,耕地全部實現了節水噴灌,徹底改變了『看天吃飯』的局面。
走科技興企富民路
『種地,天天累得要命,也掙不著錢。』上世紀70年代末,興十四村辦起了罐頭廠、米面加工廠、農機具修配廠等小企業,每年都能給村裡掙個幾十萬。
1985年,興十四村又利用周邊養牛戶多、奶源充足的優勢,建起了一座日處理19噸鮮奶的乳品廠。該乳品廠是當年全國第一家村辦乳品廠,投產當年就盈利65萬元。
1988年,興十四村依托大連紅星化工廠的技術力量建立了甜蜜素廠,用玉米生產取代糖精的甜味添加劑,投產後,產品供不應求;1994年,年產3000噸的檸檬酸廠,在興十四村落成。現在他們生產的檸檬酸產品已暢銷日、美等國家。
隨著工業產值在全村總收入比例的直線上昇,興十四人興辦大工業的胃口也愈來愈大。1997年,興十四村打造了多年的『經濟航空母艦』——富華集團正式起錨,他們把資本運營的觸角伸向全國各地,先後在惠陽、日照、哈爾濱、天津、北京等地創辦了公司,同時在北京、上海、哈爾濱等地設立辦事處、代銷處近50個。同時,積極引進浙江萬向集團5000多萬元資金,合作搞玉米精深加工項目。通過資本運營,富華集團共吸納外埠資金3.2億元,使村辦企業形成多元並舉的格局。截至目前,富華集團下轄35家企業、資產10億元以上,有4項產品填補了國內空白。
興十四村企業越辦越多,對科技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他們以6萬到10萬的年薪從哈爾濱、上海、浙江等地聘請了26位專家作科技顧問,投資60萬元在村裡建起了兩座小別墅,供專家居住。富華集團拿出100萬元,選派60多人到大專院校培訓進修,使該村事業後繼有人。
『發展還要靠集體』
采訪中,興十四村黨總支書記付華廷和村民們都對『集體經濟』有著特殊的體會。他們認為,發展的根子還是靠集體。只有大家抱成『團』,利用集體『力量大、好做事、做大事、能互助』的優勢,共同奮斗,纔能讓群眾自己真正富裕起來。
付華廷告訴記者,在東北這個不毛之地上落腳、生根、發展,靠單個的力量是不可想像的,只有相對集中,合理計劃,纔能辦大事,纔能使群眾共同致富。
幾十年前,興十四的耕地全是沙土地。村裡依靠集體的力量改土造田。帶上山東大煎餅,青壯勞力全部上一線,老太太在家看孩子。無論是寒風凜冽的冬季還是烈日炎炎的盛夏,7年『愚公移山』式的苦乾,硬是把4萬多立方米河泥搬到3300畝瘠薄的耕地裡,把600多畝高低不平的地整平耙田,建成了5000畝『旱澇保收』的方田;接著,他們又以集體力量,把2100多立方米的石頭從50裡外的山灣采回用到農田基本建設上,把14000多立方米的凍土搬到音河堤上,築起兩條7華裡長的攔河壩,徹底免除了洪水的威脅。前幾年的『三江』大洪水後,他們又集體大會戰,在東北,第一家築起了可抵御『百年一遇』洪水的防洪大堤。
興十四村人認為,走集體化道路有很多優勢,除了便於『蓄力積累』辦事處,也便於統籌、統分自由,更在於著眼長遠利益、共同利益。1972年以來,他們把7000多畝沙包地退耕還林,堅持年年植樹造林。目前,農田全部實現林網化,不但保護了萬畝糧田,而且為子孫留下一座『綠色銀行』。
半個多世紀來,興十四村人在集體力量下,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財富奇跡。在村級管理民主化、制度化方面也獨創地采取了無候選人的選舉方式,村裡每次支部、村委會換屆選舉從不圈定候選人,都是一張白紙發給村民,村民看誰行就選誰,以村黨總支書記付華廷為帶頭人的7名支委和村委會成員皆是村民意志的體現。
鄉下人過上城裡人生活
村裡有了錢,興十四村的農民們就期望自己能像城裡人那樣生活。上世紀80年代,村裡統一建起了磚瓦化、有自來水的住宅。從2002年到2004年,村裡投資近億元,在松柏楊柳間建起了136棟別墅和集中供熱及自來水網。使用面積196.6平方米、造價28萬元左右的別墅,村民個人只拿8萬-14萬元。祖祖輩輩挑水吃的農民,如今住進了別墅,像城裡人一樣吃上了自來水,用上了天然氣和暖氣。
如今,村裡的主要街道也都修成了寬敞筆直的水泥路面,到了晚上,造型別致的路燈將村裡映照得分外漂亮。村裡先後投資建起文化宮、衛生所、圖書室、招待所、舞廳。勞作了一輩子的老人們,現在白天去功能齊全的文化宮,晚上到休閑廣場扭秧歌。
尤其是這裡的65歲以上的農民,還享受國家正式職工退休待遇。老人們每年享受100公斤大米、50公斤面粉的待遇,每月還額外享受80元的生活補貼費,並且享受農村合作醫療待遇,村民有了病,大部分醫藥費由村裡報銷。而兒童入托、入學全部免費。
村民李敏就享受著這樣的幸福生活。她在村裡賓館上班,父母都在村檸檬酸廠乾活。家裡住的別墅造價28萬,個人只拿10萬,其餘的錢由村裡補貼。
采訪中,村民們都發出這樣的感嘆:如今的日子就跟夢一樣,有時掐掐自己,纔相信是真的。的確,興十四村的農民不僅生活不比城裡人差,就連身份也已經『脫農入城』。2004年,興十四村900多人實現了集體『農轉非』。
據興十四村黨總支書記付華廷介紹,2008年,全村198戶,981口人,年人均收入達到了1.936萬元,村民可以像城裡人一樣享受免費醫療、教育等福利待遇,實現了生活有保障、吃穿不用愁的共同富裕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