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黑龍江綜合  >  科教·就業  >  科教
搜 索
黑龍江省宏志班2009年招生預選黑河之行側記
2009-07-27 22:15:17 來源:東北網  作者:李博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7月27日訊 題:金榜題名時 宏圖寄黨恩——黑龍江省宏志班招生預選黑河之行側記

  東北網記者 李博

道路泥濘,招生組工作人員繼續前行著。 東北網記者 李博攝
太多的榮譽,太多努力讀書的夢想。 東北網記者 李博攝

  也許你並不了解宏志班,僅僅對於它的名字有些許的觸動,也許你不了解宏志生,只是對於他們的經歷有些許的同情。當你真正走進這個班級,走進這個集體,你會發現,原來這樣的一個大家庭有著如此宏圖志遠的一群可愛的孩子們,他們來自全省各地,家境貧寒卻志向遠大,刻苦讀書改變命運報答父母的信念,在每個宏志生眼中顯得如此堅定,感恩來之不易的一切,為回報的那一天努力奮斗著,三年,拼搏的三年,將是他們人生旅程中實現夢想的光燦的一筆。 『宏志班』是西部開發助學工程向高中階段的延伸,專門吸收品學兼優、家庭貧困學生免費就讀的高中班。

  日前,隨著中考的結束,黑龍江省宏志班2009年招生預選工作正式開始。記者隨黑龍江省文明辦、黑龍江省實驗中學、黑河市文明辦、黑河市教育局一行,到嫩江縣、五大連池市、孫吳縣、遜克縣,到報名宏志班學生家中進行走訪,實地考察,見證這一民心工程,記錄下這一段段實實在在的宏志之舉。

  西部開發助學工程 宏圖志遠

  西部開發助學工程,是國家為配合西部大開發戰略,幫助西部地區培養人纔的專項助學工程,由中央宣傳部、中央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辦公室、教育部組織實施。『宏志班』是西部開發助學工程向高中階段的延伸,專門吸收品學兼優、家庭貧困學生免費就讀的高中班。

  黑龍江省實驗中學此次招生宏志班班主任王洪軍告訴記者,取名『宏志』是參照北京市廣渠門中學宏志班,有『宏圖寄黨恩、志遠為國強』之意。據了解,目前,黑龍江省共有三個宏志班,其中兩個是國家級宏志班,哈三中,大慶中學,黑龍江實驗中學為省級宏志班。

  6月27日隨著中考的結束,黑龍江省宏志班2009年招生預選工作正式開始,今年的省級宏志班招生已是第四屆。作為本屆宏志班班主任王洪軍說,『開辦宏志班這樣的善舉對於學校來說是義不容辭的責任與義務,作為一名教師,作為宏志班的班主任,也讓我真真正正體會到了那種沈甸甸的使命感,望著孩子們那一雙雙渴望求知的眼神和用知識改變命運努力讀書的堅定力量,我真的感到身上的責任重大,助其成長,助其成材,期待著他們回報社會,回報國家的那一天——宏圖寄黨恩、志遠為國強』。


   走村訪屯公開評選公正考核

  『我們不希望讓一個真正貧困而品學兼優的孩子掉隊,我們有這種責任讓這些孩子享受到優質的高中教育』黑河市文明辦未成年人教育科科長張立群這樣對記者說。

  對於宏志班的招生工作,我們秉承著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張立群介紹說,在宣傳方面,我們通過媒體公告的形式做到家喻戶曉,在程序上,由學生本人提出申請,交由班主任匯總,由學校交到縣教育局,縣教育局和縣文明辦對提出申請的同學進行逐項挨個考察,深入到學生的家庭、鄰裡、社區,村屯,了解貧困狀況,根據家庭狀況和考試成績對確實貧困,品學兼優的孩子確定初步人選,在當地媒體進行公示,並上報市文明辦,由市文明辦和市教育局一起對推薦的人選進行挨個走訪,調查,層層上報,層層公示。

  張立群告訴記者,有時候不好比較,要反反復復走訪調查5、6次,7、8次,現場考察組的工作人員要對核查內容作好詳細記錄,當事人簽名,現場錄象留下影像資料,對推薦人選進行層層上報,層層公示,保證招生工作的公開,公正,公平。

  張立群說,對於宏志班的招生工作,多年來各級文明辦、教育局都秉著好事辦好,實事辦事的原則,這是政府的民心工程,我們有責任把它做好,確保每個真正品學兼優而又家庭貧困無力完成學業的孩子能夠得到資助,到宏志班學習。

  多雨的花季,只是洗禮

我的孩子能錄上麼,丁肇旭的母親詢問著也希望著。 東北網記者 李博攝

  丁肇旭,家住嫩江縣前進鎮禎祥村,家中3口人,27小畝地,年收入1500元,有40m²小土房,有一臺舊電視機,父母有病,沒有低保,衣服撿人家穿,中考630.8分,品學兼優,在學校擔任學習委員,評為三好生;徐海燕,家住伊拉哈鎮紅嫩村,3口人,1.2?地,有一40m²舊房,年收入2000元,母親雙目失明,有殘疾,爸爸是家裡唯一勞動力,靠種地的微薄收入供她上學,中考627.9分.....

  他們是這樣一群孩子,有著優異的學習成績,卻因家庭的過度貧困而無力完成學業,他們有著用知識改變命運的夢想,卻因家庭的不幸遭遇,父母多病的身體,在幼小的年紀不得不過早承受來自生活的巨大壓力,采訪中記者被這些孩子出奇的懂事感動著,觸動著,『很想去宏志班,那樣可以減輕父母的負擔,我可以繼續讀書,有朝一日回報父母,回報幫助過我的人』丁肇旭對記者說,朴實的語言,眼圈裡閃動的淚水,16、7歲的年紀,他們似乎承載了太多。

徐海燕的小屋,雖然簡陋,小海燕卻視為自己的小天堂。 東北網記者 李博攝

  『望見父親從地裡回來疲憊的身影,我常常偷偷的掉眼淚,母親雙目失明,父親成了家裡唯一的勞動力,一?多的土地,收入微薄,為了供我念書,父親拼命的乾活,這幾年我老是生病,家裡欠了不少外債,對不起父母,又加重了他們的負擔,一想到這些更會發瘋了似的學習,我暗暗告訴自己,好好學習吧,為了這個家,為了父親不再這樣辛苦,現在的我沒有任何辦法……。』這是一個名叫徐海燕的小姑娘對記者所說的一段話,16歲的年紀,話語中太多無奈與回報的堅持。

說起雙目失明的母親,徐海燕不禁落淚。 東北網記者 李博攝

  小海燕的班主任說起小海燕時聲音不禁有些顫抖, 『這孩子學習非常刻苦,很懂事,在學校為了省錢,光吃饅頭也不打菜吃,在校期間曾生了一場大病,可住院時還在堅持學習,海燕穿的鞋子,都是親戚給做的,海燕說,家裡做的鞋子穿得特別得勁兒。』花一樣的年齡,更多的卻是雨季,一路走來,這樣的一群孩子,他們堅強的意志讓人敬佩,未來的路途還很長,相信雨水只是一次次洗禮,相信他們的未來會在美麗中綻放!

  車子又要啟程了,回頭望去,小海燕揮動的小手在遠方依然依稀可見,此時的她是微笑的,笑得那樣燦爛,祝福他們吧,帶著你們的希望,希望你們,一路走好,順利完成學業!將來回報父母,回報社會,回報幫助過你們的人!


  金榜題名 這一年我們畢業
王震和父親王守忠。 東北網記者 李博攝

  王震,黑河遜克縣人,黑龍江省首屆宏志班06級畢業生,高考成績610分,考取哈爾濱工程大學道路橋梁與渡河專業,對於這次的回訪,回想三年前到宏志班報到的情景,王震的父親王守忠告訴記者說,『當時是送兒子去的學校,是第一個報到的,真的沒想到學校的待遇能那麼好,吃、住、學費,一切費用都不用掏錢,就連床單、被罩,枕巾、臉盆,拖鞋學校全部都給解決,中午一桌8個菜,伙食相當好,兒子回來說,過年吃的都趕不上學校吃的。』

  王守忠離婚18年,帶著姐弟倆過日子,為了不讓孩子受委屈,沒有再娶,靠著兩?來地,維持著全家的生計。談到父親,王震有些哽咽,『父親不容易,心髒不好,有時候看見他累得倒在炕上,揪心的難受,我和姐姐兩個人,父親真是淚一把,汗一把把我們拉扯大的,姐姐現在在北京讀研究生,家裡就剩下父親一個人,為了節省,父親五斤豆油吃兩個月,做菜都是大鍋餾著吃,父親的衣裳都是親戚給的,他從不為自己添置啥,就這樣精打細算,為了我和姐姐』,王震說,『對於我的父親,我欠他太多,無論如何我都要孝敬他,我們要一起快快樂樂的生活。』

  宏志班三年的學習生活讓王震特別難忘,對於當時的點點滴滴,王震除了感激、感謝,更多的是不捨,提起王震的班主任王洪軍老師,王震說,『王老師如同父親,在學校的時候,我有早上不起的習慣,王老師就每天早上6點半,准時到宿捨監督我起床』,『其實真正關心一個人,並不是說了多少甜言蜜語,關鍵是我們在一起共同摸爬滾打,這是一種更深的情感』,王震就是這樣評價他的班主任王老師,如父親,如戰友。

  30名宏志生在這一年畢業了,想念,懷念,在王震的言語裡,記者感到的是那份深深的友誼。王震在臨近高考的時候得了一場大病,當時的生日是在手術臺上度過的,為了不讓他掉隊,同學和老師在他生病期間到醫院為他補習功課,王震說,平常我不愛掉眼淚,可當我在病床上醒來,看見身旁的宏志生一邊學習一邊守著我,不禁熱淚盈眶,這是怎樣的一種情誼,我永遠不能忘懷!

  幫助弱勢群體,社會幫扶和國家幫扶相結合

招生組工作人員現場核查,記錄。 東北網記者 李博攝
  2009年7月19日,記者跟隨黑龍江省實驗中學,黑河市文明辦,黑河市教育局對黑龍江省第四屆宏志班進行招生預選,到嫩江縣、五大連池市、孫吳縣、遜克縣報名學生家中一路走訪,8天的走訪,記者了解到,因病致貧,因災致貧,喪失勞動能力,土地少,收入少,這樣家庭的孩子根本無力完成學業。

  對於弱勢群體而言,宏志班只是國家和社會幫扶的一小部分,『孩子們讀書不能等啊』,嫩江縣縣委宣傳部副部長,縣文明辦主任楊修成感慨的對記者說,如何讓更多這樣的孩子得到繼續念書的機會,弱勢群體需要社會給予更多的關注和幫扶。

  楊修成說,目前國家對於弱勢群體的幫扶工作正在逐步完善中,我們可以深切體會到,像這次宏志班的招生,學校減免學費,政府補貼,低保,物價調節等等,但同時,我們也同樣需要國家給予相應的政策支持,在地方、基層采取相應措施,聯合社會、企業的力量,共同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

遠遠地目送著。 東北網記者 李博攝

[1]  [2]  [3]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隋洪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