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上京歷史博物館

滿族秧歌

葫蘆雕刻
東北網7月30日訊 一提起哈爾濱,人們就會想到尖尖的屋頂、教堂的鍾聲,恍如『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就在哈爾濱市從景觀到文化盡刮『歐陸風』時,有一種寶貴的物質文化資源,卻幾乎被遺落民間。
京旗文化、『三皮』文化、滿族秧歌……打開哈爾濱民族物質文化之窗,就會發現,如果挖掘保護好這些遺落民間的民俗瑰寶,就可以整合民俗資源,可以發展民俗旅游,可以傳承少數民族文化。
民族物質文化資源豐富
黑龍江省一直是我國北方少數民族生產、生活比較集中的地區之一。今天,仍有滿、蒙、回、達斡爾等10餘個世居民族。記者調查了解到,哈市就有20個少數民族鄉(鎮)、222個少數民族村,40多萬少數民族農村人口。
黑龍江省少數民族語言保留完整。據調查,黑龍江省世居民族中有9個民族有自己的民族語言,其中蒙古語、朝鮮語保留比較完整,柯爾克孜、達斡爾、錫伯居民的民族語言有部分人能夠使用,鄂溫克、鄂倫春語主要保存在兩個民族聚居處,年長者均能熟練使用。滿語與赫哲語雖已處於瀕危狀態,但黑龍江省是目前這兩種語言的唯一保留地區。
黑龍江省民族風俗頗具地方特色。在飲食上,達斡爾族用野生柳蒿烹制的菜粥既營養豐富又清熱解毒;滿族的火鍋、燉菜以及黃米做的餑餑、打糕等黏食,已成為東北菜代表。在服飾上,很多民族都在節日裡身著民族服飾載歌載舞。民族節日更是民族風俗的集中體現,達斡爾族的『柳艾蒿芽節』、鄂倫春族的『篝火節』等都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在民居上,滿族的傳統民居為『口袋房,萬字炕,煙筒坐在地面上』,現哈市僅阿城區料甸滿族鄉的南宏村等地存在。
一些民俗文化有零散發掘
利用當地自然和人文條件,哈爾濱市一些少數民族聚居區曾經進行過民俗文化開發的初步嘗試,但目前較為散亂。
據介紹,阿城區以金源文化為依托,建設和發掘的金上京歷史博物館及會寧府遺址每年吸引大量的中外游客來訪;南崗區紅旗滿族鄉的『滿族風情園』、『滿族文化博物館』年接待參觀的群眾達幾十萬人,還舉辦了具有傳統滿族文化特色的『農耕節』;依蘭縣迎蘭朝鮮族鄉圍繞巴蘭河漂流項目,開發具有民族特色的農家游;巴彥縣窪興鎮高麗寨村依托穿村而過的旅游小火車資源,已建成有名的朝鮮族風情旅游觀光村,每年都有大量韓、日客人來觀光。
哈爾濱市一些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已有初步開發。以樺樹皮文化、獸皮文化和魚皮文化為主的『三皮』文化目前蜚聲海內外,其中著名樺樹皮藝術家劉恆甫在太陽島上建設的黑龍江民俗藝術館已收藏了諸多民俗藝術品;以倪秀梅為代表的方正剪紙、以王訓月、李凡丁等為代表的阿城版畫藝術也遠近聞名;五常市拉林滿族鎮大力挖掘滿族京旗文化遺產,整理並申報了『滿族秧歌』、『葫蘆雕刻工藝』等多項非物質文化遺產。
提高民俗開發創意評審門檻
梳理哈爾濱市已有的民族物質文化資源開發項目,可以發現,其中有創新項目,但也有一些因開發建設的『門檻』較低而出現結構雷同、檔次低劣的現狀。業內人士提出:有關部門要提高民俗旅游開發項目審批中創意評審的門檻,對創意策劃平庸、民族物質文化資源准備欠缺、破壞文化資源可持續開發利用的,均應慎批或不批。
資源開發,規劃先行。有專家提出,長遠來看,哈爾濱市應抓住國家擴大內需、加快大項目建設的有利契機,充分利用好文化遺產保護政策,通過省市共建形式,補充、修改旅游規劃,把民俗旅游整合進來,共同開發建設民俗文化村等項目,形成集約效應。此外,還可在民間廣泛征集各類具有關東特色的民俗物件,如烏拉、老式車?轆等,進行集中展覽展示。同時,還可深挖民俗文化底蘊,組建薩滿舞、俄羅斯風情舞劇團等,在重點戶外區域設置『禿尾巴老李』、『關東十八怪』等歷史典故雕塑和壁畫,並開展『三皮文化』、剪紙等民俗文化展演活動,進一步增強民俗文化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