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8月7日訊 在學習實踐活動中,伊春市把民生工程建設作為重要任務,進行統籌謀劃,把棚戶區改造、『三供兩治』、社區建設等三項工程作為民生建設的重點,確定了民生建設的硬性目標和必須辦好的十件實事,並召開了『全市民生工程建設會議』進行全面部署,推進落實。
強力推進三項工程。一是把棚戶區改造作為一項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突出抓好。在加強對棚戶區改造工作的規劃、指導、協調、監督,強化組織保障的基礎上,逐縣區明確任務,依法做好拆遷安置工作,嚴把工程質量關,保證按時回遷。同時,通過施行城市棚戶區改造按照拆一還一的辦法進行,林區采取國家、省、林業局和職工『3﹢1』的辦法來建房;制定優惠政策,鼓勵山上林場所職工到區局址、到中心城買房居住;通過把棚戶區改造同廉租房建設結合起來、對買不起房的低保戶等困難群眾托底安置等舉措,確保動遷戶的住房條件得到切實改善。今年將改造棚戶區75萬平方米、農村泥草房2200戶,讓4.1萬戶困難居民住上廉租房。二是把『三供兩治』工程建設當作維護和保障民生的主要內容重點推進。在供水方面,努力解決由於管網老化導致的自來水浪費嚴重、水質難以保證和二次供水設施不夠完備、沒有備用水源及水處理設備等問題。在供熱方面,進一步完善集中供熱入網配套工程建設,徹底解決個別住戶達不到平均采暖溫度等遺留問題。在供氣方面,結合推行燒柴改革,努力創造條件,讓更多的城鄉人口用上優質液化氣。在垃圾、污水處理方面,啟動和實施全市城鎮垃圾、污水處理『三年行動計劃』。今年下半年,市中心區垃圾處理場、污水處理廠和南岔區污水處理廠將建成投入使用,到2012年,在現有兩座污水處理廠的基礎上,全市新建污水處理廠17座,使污水處理率平均達到73%。力爭到2012年,城鎮供水、供熱、供氣、污水治理、垃圾治理五個方面的指標達到全省中上游水平。三是把社區建設作為實施民生工程的一項重點抓實落靠。通過對上爭取、財政投入、縣區配套、社會各界支援、共駐共建等方式努力解決社區建設資金問題,爭取用3年左右的時間,徹底改變社區基礎設施相對落後的狀況。加強陣地建設,使各縣(市)區(局)社區服務中心的用房面積不少於1000平方米,林場(所)社區有公用房,居民有文體活動場所,爭取用較短的時間,實現全市城鎮社區服務中心、社區服務站全覆蓋。通過對一些帶有根本性的重點、難點問題一手抓推進,一手抓研究,努力實現體制創新、制度創新和運行機制創新,促使社區建設深入開展。
切實辦好十件實事。一是積極擴大就業再就業。通過增加就業崗位,擴大就業容量,特別是結合林權制度改革,為林改戶提供貸款擔保和貼息,大力發展林下經濟,解決金融危機帶來的就業難問題。力爭全年實現就業再就業4.5萬人,新增就業3.7萬人。二是努力增加職工收入。在市財政困難的情況下,積極對上爭取,籌措資金,為13個政企合一區和4個林業局在職職工增加工資,為公務員增加津貼補貼,提高職工收入水平。三是提高養老金發放水平。在確保養老金按時足額發放的基礎上,將歷史拖欠的項目內養老金補發到位,不斷提高養老保險水平。四是大力發展教育事業。按照『一年打基礎、三年上臺階、五年打個翻身仗』的總體目標,繼續整合基礎教育資源,促進幼兒教育、義務教育、高中階段教育和高等教育均衡發展,遏制中小學生外流現象。五是大力發展社會保障事業。啟動城鎮基本醫療保險,實現對城鎮居民的全覆蓋;做好城鎮單位和企業職工養老、失業、工傷、生育保險擴面工作,實現應保盡保。六是解決群眾飲水安全問題。加強農村和林場所飲水安全工程建設,確保飲用水質量達到國家標准,解決3萬人飲水安全問題。七是深入開展第四輪扶貧解困活動。采取黨員乾部結對幫扶、加強貧困職工技能培訓、建立扶貧基地等方式,確保全市9182戶貧困職工按時脫貧。八是提高城市居民供熱質量。積極籌措資金,改造中心城區6.2公裡供熱管網,提高城市供熱質量,改善人民群眾生活條件。九是改善中心城區公共交通狀況。分批更新公交運營車輛,延伸運行線路,提高公共服務能力。十是改善職工業餘文化生活。建設10個文化、體育等功能齊全的標准化中心社區,優先安排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文化建設項目,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