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鑒定會現場。 東北網記者王晨宇攝 |
![]() |
專家參觀項目工廠建設情況。 東北網記者王晨宇攝 |
![]() |
專家講解此項目的發展潛力。 東北網記者王晨宇攝 |
東北網8月9日訊(記者 王晨宇)9日上午,由中國工程院院士、南京林業大學張齊生教授,南京林業大學化學工程學院周鍵斌教授等10人組成的專家組,在黑龍江省大興安嶺地區塔河縣召開獨立研發的專利項目『10兆瓦生物發電』鑒定會。
據了解,此次專家鑒定會,鑒定我國自行研發的『10兆瓦生物發電』是將林區『三剩物』再生並資源化,消除因被焚燒、腐爛、遺棄所造成的環境污染、資源流失和林區火災隱患。此項目能將林區『三剩物』轉化成對人體、環境無毒害、無污染的綠色再生燃料資源。與煤的燃燒相比,可減少很多有毒物質,可將1噸生物質轉化成0.8噸標准煤的熱量,每年可以節省4.5萬噸標准煤。並且每年可以生產出0.5萬噸醋液,可生產相當數量的生物肥料和生物農藥。
中國工程院院士、南京林業大學張齊生教授介紹,據不完全統計,每年全國大約有20—30億噸的林區『三剩物』如稻殼、果殼、雜樹、雜草等有機物質被焚燒、腐爛、遺棄,這造成很嚴重的環境污染,還有每年我國約消耗20億噸的煤炭和3億噸的燃油,這些物質大量排放的有害氣體嚴重影響我們的生存環境。『每年我國七大煤礦區之一的山西省,有近七分之一的地表被『懸空』,這也造成塌陷等循環損害。』所以此項目對我國未來的環境保護以及廢物利用是一個飛躍式的裡程碑。
黑龍江省大興安嶺地區,原始森林茂密,擁有豐富的林業資源,林區『三剩物』日積月累,可利用途徑很少,這些剩餘物已經對林區的環境和安全造成一定危害。如何合理利用這些資源,變廢為寶,增加百姓收入和地方政府財政收入,一直是大興安嶺地委和政府急需解決的重要問題。
據悉,此項目在大興安嶺地區利用林區『三剩物』建立總規模30兆瓦生物質發電高效綜合利用項目,項目一期工程規模10兆瓦發電機組,地點設在塔河縣。 截止7月底,此項目在塔河已經完成2臺氣化爐,2個0.5MW電機組的安裝與調試。目前正著手安裝乾燥設備,炭輸送及炭加工設備等輔助設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