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8月14日訊 大頂子山航電樞紐蓄水築壩發電後,松花江哈爾濱段水位昇高5米,一度萎縮的松花江哈爾濱段江闊波平,這條黃金水道的文化價值、旅游價值進一步突顯出來。
近日,市政府辦公廳組織19位市政府特邀信息員乘船考察沿江景觀與大頂子山航電樞紐工程,記者隨行采訪。在考察中,信息員們有共同的發現:松花江沿岸的人文歷史、自然景觀並未因大江蓄水而『浮出水面』,而是處於一種無序、零散狀態,沿江『一日游』只能困守游船上。如何做好做足『水文化』這篇文章、打造全國一流沿江旅游觀光帶,是現實向哈爾濱提出的重大課題。
遺存———
沿江有『故事』訴說
入夏以來,哈爾濱市雨水充足,大頂子山航電樞紐工程充分發揮了調控作用,使松花江哈爾濱段水位保持在115米—116米之間。乘游船順流而下,兩岸水天一色,多年不見的各種珍稀鳥類駐足江中濕地。
在游船上,市政府特邀信息員王清海向記者講訴了沿江的人文景觀遺存:在松花江阿城區白城鄉段,向西開延至道裡區新農鄉西下坎入松花江,是金代上京城漕糧供應而人工開挖的『金兀術運糧河』。運糧河目前已是乾溝,但800多年前這條古代黑龍江運河卻展現了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創造精神;『四方臺』是哈爾濱西郊松花江南岸一處四方形臺地,東西兩側是濕地,臺地上可采集到從原始社會到金元時期的陶片。臺地俯覽江水,水深避風,是古代較繁華的城站;據考證,現道裡區九站對過的江心島,曾是1908年太陽島『五一』紀念活動———中國最早的『五一』紀念活動舉辦地……
除了歷史人文景觀,沿江還有許多自然景觀,僅市民熟知的主要自然景觀就有4處:江心島野浴區、三河入江處、『馬廠甸子』魚鄉、大頂山庫區。目前,哈爾濱市已建設、正在建設的跨江大橋有7座,倚船觀橋,景色頗為壯觀。
遺落———
沿江文化生態缺失
沿江文化是人親水、近水的載體。但如今當游客順江而下,想一覽江水豐贏後的哈爾濱的獨特景致時,卻無不對景觀的缺失而感到遺憾。
『城區沿江無序建設導致江不見城,城不見江』,市政府特邀信息員、民盟市委調研處張仁偉在游船上向記者遺憾訴說,在主城區江南岸陸續建起一批超高層住宅,嚴重破壞了景觀視覺通道,是哈爾濱市岸線開發中需要集中突破解決的重大問題。
記者看到,哈爾濱至大頂子山一帶沿江水土流失較嚴重,這一現象在松花江右岸賓縣老山頭一帶沿江山地尤為嚴重。這一帶山上樹木砍伐嚴重,一些稀疏的次生林被當地農民開墾的農田包圍,由於沒有森林植被的保護沿江山體塌方較多,不合理的采沙、采石更加劇了水土流失,致使這一段江水變成黃泥色。
資料顯示,松花江哈爾濱段沿江共有19處灘地,當水位達115米時灘涂面積可達226.77平方公裡。目前,包括無序墾植、過度放牧、私建濫建等在內的人為活動,使部分灘涂濕地的自然屬性和生態容量發生變化。
拾遺———
挖掘一江『水文化』
說到保護與開發,以往省、市有關部門都對上至運糧河口下到大頂山的120公裡整體或部分江段,特別是主城區一段的開發做出過一系列規劃,但在實際執行中往往遭到外界因素乾擾和人為破壞。在考察中,信息員們發現,有關部門開通的哈市至老山頭、哈市至大頂子山『一日游』,由於旅游配套設施建設滯後,目前只能停留在船上,並不能實現水陸互動,就連大頂子山庫區這樣的旅游重點地段,到最近的農家小餐館因道路泥濘無法行車,游客需步行很長一段路。
『通過優惠政策調動投資者積極性,實現沿江游的深度開發事不宜遲』,張仁偉說,加速沿岸旅游功能區建設,可以鼓勵當地的投資者圍繞沿江旅游線路,建設休閑度假、餐飲娛樂、民俗文化等各類沿江旅游項目,盡快改變只能停留在一條船、一來一去的單一旅游模式。同時,要深度開發沿江歷史人文景觀,可以通過開發『運糧河』、『四方臺』、『金代齊王墓』、『呼蘭河口濕地』、『五國城遺址』等風景名勝,使松花江成為一條串聯這些景觀的『黃金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