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哈爾濱8月15日專電 位於哈爾濱市的金上京歷史博物館,15日對外開放最新建成的『金代銅鏡館』,免費展出500多面上至戰國時代、下至明清時期的古代銅鏡。
在玻璃技術發明之前,古代人用青銅加入鉛、錫等金屬,利用制模、打磨等工藝,制作出精美實用的銅鏡。它既是生活用品,也是凝結了中國古代高超青銅鑄造技術的藝術品。
金上京歷史博物館是我國唯一專門收藏和展覽金代文物的博物館。博物館最具代表性的館藏文物是500多面銅鏡,其中以珍貴的金代銅鏡和各朝代龍紋鏡為主。這些銅鏡歷史久遠,上至戰國時代,下至明清時期。銅鏡的紋飾也非常豐富,既有具有金代特色的魚紋鏡、魚化龍鏡,也有專供古代皇家貴族使用的龍紋鏡,還有海獸葡萄鏡、銘文鏡等。
值得一提的是,這家博物館珍藏著被譽為『中國圓形銅鏡之王』的大雙鯉魚銅鏡,它於1974年在阿城出土,是我國目前已出土的最大圓形銅鏡,直徑43厘米,重12公斤。圖案內區為兩條鯉魚,首尾相銜,相互追逐,外區是蔓草紋圍帶,構思精巧,線條流暢。
責任編輯:侯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