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真情時刻
搜 索
黑龍江撫遠抓吉邊防派出所保漁民安全促漁民增收
2009-08-15 14:49:04 來源:東北網  作者:邵奇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8月15日訊(記者 邵奇)祖國『東方第一所』抓吉邊防派出所位於佳木斯市撫遠縣。撫遠縣是我國名特優魚類主產區,抓吉邊防派出所轄區內的通江口和抓吉灘兩灘地又以盛產鮭魚(即大馬哈魚)著稱。為了更好的服務漁民,抓吉邊防派出所在烏蘇鎮通江口灘地和抓吉村抓吉灘兩個作業漁點各設立了一個灘地警務室。在工作中他們不畏嚴寒為漁民守夜、細心化解群眾糾紛、捨身忘己救助遇險群眾、盡己所能改善漁民的生活,將溫暖撒進了漁民的心中。

  守夜不怕江風寒

  每年春漁期和鮭魚期,漁民都會在烏蘇鎮通江口作業灘地搭建窩棚,打漁回來將漁船停在窩棚前,賣魚的現金也放在窩棚裡。江邊風浪大,如果趁風行竊漁民根本聽不見。而在抓吉村,民房雖傍河而建,但離停船地點最近的也得100餘米,漁民睡覺時老是不踏實。根據這種情況,抓吉邊防派出所不僅加大了治安巡邏力度,還在兩作業灘地設立了漁船停泊點,給170條漁船建了兩個『家』,民警每晚巡邏看護,有效制止了可預防案件的發生。

  『以前打漁可真遭罪,白天打漁時不能睡,晚上打漁回來不敢睡,怕船上丟網具、窩棚裡少東西,收出船間隔四個小時左右,如果再把網具抬回窩棚、抬回家,不僅費力氣,更費事,過完一個漁期,我整個人都能瘦好幾圈。有一次,我半夜睜開眼睛一看,有個黑影正在我的衣服裡摸東西,我醒來問他在乾什麼,他說在找打火機,那個衣服兜裡可裝著我賣魚的七千多元錢呢!自從有了民警為我們守夜看船,我打漁回來後倒頭便睡,鼾聲都把相鄰的窩棚的人震醒,他們還向我投訴呢。』漁民於新海說完還不好意思的撓了撓頭。『我們睡好了,可苦了抓吉邊防派出所的官兵們了,十月份的江風特別硬,別管你穿多少衣服,在外面站一會兒就冷,是邊防官兵用自己的冷換來我們的暖啊。』

  漁民身邊的守護神

  2009年春漁期,開江不久,江面還不時可見冰排,姜忠興的漁船在江上打漁,被兩個冰排夾住,掛機船又發生了故障,船被推到俄方岸邊,烏蘇裡江是界江,極易引發涉外事件。情急之下,他就撥打了灘地民警的電話,3分鍾後,民警駕駛快艇先將漁民從船上救下,並和隨後趕來的漁民一起把掛機船拽回了我側岸邊,避免了一起涉外事件的發生。

  『我至今不能忘記,是邊防官兵給了我兒子第二次生命。』抓吉村漁民劉某激動地說,『那天我家漁船船艙裡進水,我兒子就在外面淘水。他一不留神掉入水中,喝了兩口江水人一下子就沈了,呼喊了兩聲我們也沒聽見,要不是巡邏的民警徐旭及時發現,不顧個人危險跳水將我兒子救上了岸,別說他進了不了大學的門,怕是早就進了鬼門關。』2004年灘地警務室成立至今,抓吉邊防派出所的民警已救助遇險群眾三十餘人,只要有他們在,漁民心裡就吃下了一顆定心丸。

  漁民闞興義和黃興因為打漁排號的問題發生了爭執,駐灘民警迅速趕到現場,把雙方的情緒平息下來。原來是闞興義快排到號時,突然急去辦事就沒打。考慮到排號很不容易,經民警協調灘長又為闞興義多安排一次排號機會。漁民在一起打漁難免會發生一些小的糾紛和摩擦,但是小的摩擦可能引發大的案件,灘地警務室就成了化解矛盾的最前沿。漁民王濤說『因為小事打架,不僅解決不了問題,還會耽誤生產作業。派出所的民警把道理都跟我們講明白了,這樣還打架不是太傻了嗎?我們願意到警務室去評理。』僅2009年兩個灘地警務室就當場化解矛盾糾紛39起,避免了矛盾激化,有效維護了漁民生產作業期間的安全與穩定。

  幫漁民走上了小康路

  2008年春鮭期前,漁民孫成金在閑談時向民警訴苦,自己打漁技術不好,可是由於沒手藝,又乾不了其他行業。今年春漁期雖然打漁了,眼瞅著得賠,家裡過得很貧困,很犯愁。民警馬上想到現在來灘地旅游的人不少,而且就是衝著這烏蘇裡江魚來的,他的妻子做飯手藝很好,而孫成金是個外向開朗的人,為什麼不能在灘地開個小餐館?民警幫助他到縣裡的農村信用社貸款兩萬元,解決了沒有啟動資金的難題。2008年鮭魚期,孫成金的小魚館利潤達到三萬多元。漁期過後,在民警的建議下他又開了個燒烤店,一冬天竟把貸款錢全部還清了。

  『照這樣再過上幾年,我這個貧困戶就會變成小康戶了。』孫成金高興之情溢於言表。

  今年春天,55歲的漁民孫長海由於常年打漁身體留下病根,今年放棄了打漁,在家養身體。但是沒有了打漁收入,日常生活都成了問題。灘地的民警在網上看到養狐狸利潤很高,而且不算累,非常適合孫長海養殖,就把這一信息告訴了他。通過大家的幫助,孫長海從樺南縣引進了16只狐狸。等到今年秋天,把狐狸轉手一賣就能拿到兩萬元錢。2008年至今,灘地警務室就幫助6戶漁民轉產致富成功,漁民轉產生計問題得以解決。

  今年民警走訪時看到了一種怪現象:漁民這邊忙得要命,想找人幫忙摘網卻拉不來人;農民那邊正值農閑,婦女在家有大量的時間閑得慌,卻沒有幾個出去找活乾。有的農民婦女也去過灘地但由於沒摘網經驗,漁民不愛僱。灘地離農民的住處較遠,每天能用多少人也沒人知道,加上打車和在外的吃喝費用,算下來也剩不了多點錢。灘地裡的民警此時又動起了腦筋。各農業村有打工意向的婦女逐一到灘地警務室登記並留下聯系方式,警務室把漁民反饋的用工數量,及時通知各人。每天婦女們乘坐民警聯系的私家車到漁場,價錢可是比乘出租車少了近一半。灘地警務室還組織漁民和僱工互相打分,雙方心裡都有了數。一個漁期四十多天的時間裡,不算漁民多打漁獲利,光是為農村婦女提供工作的工資報酬累計就達八萬餘元,農民和漁民心裡都了開了花。

責任編輯:侯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