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往8月16日訊(記者 孫曉銳)日前,著名作家姚雪垠的兒子姚海天抵達哈爾濱參加中國新文學學會第25屆年會。在會場外,操著一口河南方言的姚海天向記者講述了父親姚雪垠的逸聞趣事。
姚雪垠少年被綁票傳奇經歷成小說素材
姚海天說,父親姚雪垠1924年小學畢業後,去信陽上中學。這年冬天,由於第二次直奉戰爭爆發,學校提前放假。回鄉途中,父親和兩名學生一起被土匪隊伍作為『肉票』抓去,被土匪認為義子,在土匪中當了一段寫字的師爺。這段100多天特殊經歷,成為他自傳性小說《長夜》的基本素材。
《長夜》以上世紀20年代軍閥混戰時豫西山區農村為背景,描寫了李水沫這支土匪隊伍的傳奇式的生活,塑造了一些有血有肉的『強人』形象,真實有力地揭示出許多農民在破產和飢餓的絕境中淪為盜賊的社會根源,同時也表現了他們身上蘊藏著反抗惡勢力的巨大潛在力量。像《長夜》這樣以寫實主義筆法真實描寫綠林人物和綠林生活的長篇小說,是『五四』以後的新文學中絕無僅有的,此書1984年被譯為法文,姚雪垠還被授予馬賽紀念勛章。
《李自成》出書340萬套稿費僅得3萬元
姚海天介紹,姚雪垠這部書(1—3卷)發行340萬套,稿費只得了3萬元,姚雪垠生前有個心願,拿出一部分稿費促進長篇歷史小說的創作。於是,在姚雪垠逝世後,他的後人將4、5卷的稿費50萬捐給了中國作協,於2000年創辦了姚雪垠文學獎。『父親是1999年4月份去世的,他的心願就是設一個獎項,來鼓勵埋頭寫長篇歷史小說的作家。』姚海天作為這個獎項的最初發起者,講到這裡,面色凝重。
寫歷史小說,尤其是長篇,那種艱苦,局外人很難想象。《李自成》第一部是『文革』前出版的,『文革』結束後,姚雪垠害怕自己的身體橕不到把全篇寫完,於是開始倒著寫,先寫最後一部。『後來艱苦到什麼程度?80多歲的老人,一天有的時候只睡兩三個鍾頭!我們了解老人的艱辛,所以能理解他的願望,並努力把它變成現實。以前《李自成》一二三卷雖然發行了2700萬冊,但稿費非常低,只有3萬餘元,我們心有餘而力不足。我們後人將第四卷和第五卷的稿費50萬元捐出,然後我給中國作協黨組寫了信。』
中國作協的決定是,在中華文學基金會內設立姚雪垠長篇歷史小說獎勵基金。該獎項每四年選評一次,從此,一個專門為長篇歷史小說而設的獎項誕生。至今,姚雪垠文學獎已頒獎兩屆。唐浩明的《曾國藩》、熊召政的《張居正》、二月河的《乾隆皇帝》等8部作品獲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