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8月19日訊(付春海 記者高長利)一方面是開地經營,擴大農業效益;一方面是治林、護林,依法保護生態建設成果。林農矛盾突出問題,一直制約著大興安嶺加格達奇林業局的發展。
近年來,加格達奇林業局在政策宣傳、服務群眾、建立體制機制與林農互動發展等方面大膽嘗試,使林農、林工矛盾得到有效解決。林業局資源林政案件越來越少,森林火災大幅度下降,造林綠化成果得到鞏固,森林覆蓋率由1998年前的54.81%提高到目前的60.53%,淨增長了5.72個百分點。
『怕』林業變為『靠』林業
加格達奇林業局有施業區面積96.6萬公頃,是大興安嶺地區第一家停止主伐任務的林業局,山裡常駐農牧戶多達1600戶。每年春秋兩季森防期間,也正是農業春播、秋收的忙季,務農、務工的流動人口就會增加3萬多人。
分散經營的農牧戶給林業管理工作增加了難度,野外用火、擴大耕地、毀林開墾、盜伐林木和采金、掘礦等違反法律法規現象時有發生。針對這種情況,林業局改變以往發生一起處理一起的被動局面,采取有效措施,因勢利導,加大對林業政策的宣傳力度,廣泛教育施業區內的農戶、業主依法從事林內生產、生活活動。
今年,林業局通過分批次組織農、工業主培訓,出動宣傳車輛,張貼與散發宣傳單,直至深入村屯、農戶進行『一對一』宣傳,使受教育農戶超過9萬人次,教育面達到100%。
在落實各項防火措施中,林業局對體弱年邁、沒有文化的農戶,上門講解森防內容,免費辦理《野外作業用火許可證》,幫助安裝室外煙囪防火罩,代寫『防火保證書』、『防火組織機構名單』。這就把以前的森林防火與林政資源管理目標,變成了林業部門的服務對象,深受廣大農、牧戶擁護。
找市場不忘找林場
在林業局施業區內生產經營的農、牧、工業戶,均隸屬大興安嶺地區職能部門管理。城區周邊農村則為當地政府所屬。作為企業的林業局,只有承擔防火和森林資源保護的責任,卻沒有行使政府職能的權力。但是,施業區內的農戶都明白:『找市場,也要找林場。』
由於林業局所屬林場、經營所和管護區大多數設置在幾十公裡以外的密林深處,交通不暢。山裡的農戶、煤礦或其它業戶,遇有特殊困難往往求助林場的電臺、電話和交通工具等設施解決。
林業局達金森林經營所地處城區外64公裡處,農、工業戶比較集中。6月1日午夜,正值細雨綿綿。73公裡煤礦附近一農場電話求助經營所支援,說有一農工患重病急需車輛送往地區醫院,所領導二話沒問,立即派車。醫院接診的大夫說,患者流血過多,再晚到半小時就無法搶救了。最近兩年,因農民求助,這個林業局各基層單位幫助其搶修道路、接送物資和收割莊稼的事兒數不勝數。
『聯建聯護』林強民富
林業局職工靠采集山產品增加收入,農戶靠采集山產品換錢。
采集與管理的矛盾如何解決?林業局結合防火和資源管護工作需要,及時與駐地鄉政府、村委會溝通,建立起林下資源管理與防火工作聯防機制。使農民有管護資源和防火責任,也有分享林下山產品的喜悅。而森林防火淡季時,林業局職工也為農、工業主提供有償服務,如拔草、收割,以及為駐地施工建設項目出工等,形成了林、農、工聯合發展的新趨勢。
2008年,林業局研究制定出臺了《吸收農民參加森林資源管護工作方案》,同時建立起林下資源致富聯合體,與13戶農民簽訂了《農民參加森林資源管護合同》。今年這13人又與林業局續簽了合同,管護總面積為3858.47公頃,期限為一年,同時享有林下山產品采集權。為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使職工、農戶共同受益,林業局在全局范圍內認真組織開展了林下資源普查與保護、利用調研工作,並結合實際,面向社會公開推行林下資源經營權有償轉讓競拍活動,積極吸收農民參與經營管理。目前已成功轉讓資源面積20314公頃,簽訂合同31份,年承包額10萬餘元。
在參加森林資源管護工作中,農戶在林業局施業區內可以享受職工待遇,僅采集山產品一項,豐年可增收1萬餘元,荒年增收3千餘元,實現了農民增收,林地資源得到有效保護的雙贏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