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8月23日訊 松花江大頂子山航電樞紐工程蓄水發電,使松花江水位常年保持在江寬水緩的景觀水位狀態。入夏以來,氣溫漸高,今年的水位也達到了117米左右,創近年來水位新高。江北岸的一些松花江支流,由於濕地生態環境得到良好恢復,每天都有大批的野浴者三五成群開車從江南雲集到江北的一條條松花江支流享受自然氣息。然而,每年都有野浴者溺水現象發生,據不完全統計,今年已有10多條鮮活的生命溺水而亡。如何纔能既滿足人們親水的需求,又保證人們親水的安全,這是一個關系到生命的嚴肅話題。
江南岸危險區域泳人如織
記者沿著松花江城市江堤段從公路大橋向道外方向實地踏查,看到江南岸沿江一條線上有六七處市民集中下水游泳的區域,泡在水裡的泳客人頭攢動。
在道裡區斯大林公園老頭灣江段,記者看到有數百位市民在這裡游泳嬉戲。而就在離水面不足一米的江堤上,一塊警示水深的紅牌上標著『4』,一位剛從江中游到岸邊的市民告訴記者,這裡是深水區,水深可達4米,這塊牌子有提醒下水者注意安全和警示水深危險的作用。而在距岸邊不遠處,一塊寫著『危險』二字的浮漂在水面上非常紮眼。然而,從在岸邊戲水的一個個男女老少的神情上,顯然,人們並沒有對這個提示太在意。
據了解,在松花江邊的野浴者一種是常年堅持游泳的游泳愛好者,這部分人因為常年游泳日曬,皮膚油黑發紅,堪稱職業野浴人員,這些人員水性好,身體好,到目前為止,還沒有聽說過這部分游泳愛好者有溺水的。另外一種就是到江邊來游玩,順便下水,感受一下在江水中暢游樂趣的市民和外地游客,由於這部分游客不知水下情況,有的根本就從來沒有在大江大河裡游過泳,所以,對水情估計不足,每年發生的溺水事故多是這些人員。
江北岸支流水下暗藏險境
從公路大橋驅車向松北區行進,除松花江主江道之外,沿松北大道兩側還有兩條松花江支流,這三條江水形成了松花江北岸特有的岸邊沙灘親水景觀。在近一兩年,這裡的自然濱水生態環境受到了市民們的喜愛,於是,每逢天氣好的時候,就會有不少市民從江南呼朋喚友驅車而至。
在陽光、沙灘、江水的大自然面前,哈爾濱人享受著生態環境改善後的成果。然而,當人們盡情享受在自然的江水暢游之際,親水安全卻往往被忽視了。記者采訪時,又一噩耗傳來:在江北松花江支流,發生一起溺水事故,兩名22歲的情侶和女孩的母親不幸溺水身亡。
據知情人介紹,江北岸的沿江區域,由於多年前一些個體采沙船的無度亂采,使得河底下經常會隱藏著一個個沙坑,有的沙坑深達十多米,面積也有數十米,人們在江水中游泳的時候,原本平緩處,雖然只是向前邁出了一步,便墜入了深淵,而且這樣的沙坑往往會形成一股吸力,水性不佳的人員誤入其中,就會面臨生命危險。
設安全游泳區為市民『護航』
面對野浴所帶來的不安全隱患,哈爾濱體育局江上體育活動指導中心近年對松花江沿江地形進行了勘察,發現江南岸沿江地帶水下障礙物多,水底多是淤泥,岸邊沒有漫坡過度,水深不適宜於開設浴場。後經專業人員下水勘察,發現松花江主江道北岸一些區域從岸邊到江水深處呈漫坡狀,而且江邊沙灘沙質也較柔軟,是開設天然浴場的理想場所。於是,為了滿足市民們的親水需求,有關部門在松花江公路大橋江北岸橋下附近設置了兩處公益浴場,在道外頭道街對面的江北沙灘上設了一處公益浴場。
據江上體育活動指導中心人員介紹,這三處指定的江上免費公益浴場水下情況較好,經專業人員勘查水下地形後,查明這些區域沙灘呈緩坡狀延伸至水中,沒有暗流和深坑,有關人員還用浮漂圈定了安全游泳區域,游人在這一區域內游泳戲水將是安全的。記者在這幾處公益性天然游泳場所內看到,有專人看管整個浴場設施,有救生員劃著救生船在水面上游戈。
在公路大橋浴場,一位救生員告訴記者,在夏季,他們每天上午9時到晚上19時都會在浴場內看護下水游泳者的安全,到目前,在指定的浴場區域內還沒有發生溺水死亡事故。今年七月份,一位外地來哈旅游的游客在浴場安全區域外下水,結果發生險情,正在浴場巡護的救生人員聽到呼救聲,及時劃船到其身邊,將這位險些被水下深坑吞沒的游客救起。救生員提醒市民,在松花江游泳,應該到指定的浴場,因為這裡的水下沒有險坑和暗流,根據經驗,溺水者多是在戲水裡遇到水下險坑和暗流纔突然間發生溺水身亡事故的。
親水安全教育普及進社區
鄰水而居一度是哈爾濱市很多市民的夢想,而如今,隨著一批批臨江房的建成,江水就在家門口的親水小區從道外區江畔到道裡區沿江一帶已有十多個,居住在這些親水小區裡的市民有很多都是近水樓臺先得月,更有相當數量的居民是野浴愛好者。
一位居住在道裡區某臨江社區的市民孫先生告訴記者,他是個游泳愛好者,他所在的社區每到夏季,就會貼出警示業主注意游泳安全的告示,讓人感覺到一種溫馨的關懷。一位街道居委會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盡管親水安全問題不是居委會的職責范圍,但作為沿江社區,一些居民委的乾部也把注意野浴安全當做宣傳重點,目的就是要提醒小區居民家門口的江段水深危險,不能圖一時之樂而追悔莫及。
距離道外區江邊只有幾分鍾的靖宇街道辦事處的一位負責人告訴記者,該辦事處轄區內有不少游泳愛好者,他們曾通過委主任在社區內宣傳涉水安全,建議市民如果在江水中游泳,最好到指定的安全區域內去。
記者在江邊看到,很多常年野浴的市民的自我救護意識更強,反倒是偶爾下水的親水人員沒有危險防護意識。在九站公園江邊,記者隨機詢問了一位身體被曬得油黑的野浴者,他指著自己手上拿的一個小救生圈說:『我的水性極好,常年在深水區游泳,連續橫渡兩次松花江沒問題,但我每次下水都必須帶著這個小救生圈,用一根繩子拴在身上,游泳時這救生圈就隨波浪漂在自己的身後,雖然多年以來從來沒有在水中使用過這個救生圈,但我還是每逢下水必帶著它,因為萬一發生險情,憑這救生圈就可以活命。』
一位常年在江邊游泳的老人說,每次他看到一些結伴而來的年輕孩子要在深水區下水,他都會提醒他們,這裡的水深,不適宜水性不好的人游泳,每年經他勸阻而取消在深水區下水的孩子都有上百人。這位老人說,其實這也是一種責任和善意,自己多說一句話,可能就會避免一起溺水事件的發生。這位老人建議,有關方面應該在危險水域設專人宣傳野浴的危險,並在事故頻發水域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例如安放救生圈、救生繩、救生杆等,以利於自救、互救。
涉水安全是城市安全之一
作為臨江城市,涉水安全關系到市民的切身利益,一些學者專家認為,有關部門可以在城市沿江地帶,設置一些救生設施。就像公交車上該備有逃生錘一樣,涉水安全也是城市安全的一部分,應由政府各相關部門制定實施方案。
據調查,救生圈的成本一般在每個100元左右,而救生繩、竹竿,警示牌的成本相加起來也是大約100元左右,如果將這些救生設施安放在臨江而建的一些碼頭上,並統一放置在裝有玻璃的專用救生櫥窗裡,相信對突發溺水事件會有一定的救助作用。
一位相關部門的工作人員說,作為城市安全的一部分,親水社區和村屯、臨江公園、濕地公園、松花江主河道和支流等水域,都應該有一套因地制宜的安全措施。在眾多安全措施中,救生設備是必不可少的,然而,救生圈該如何保管?日常的管理誰是責任人?設置這些設施的成本不是主要問題,關鍵在於這不是一個部門能簡單解決的,而要有一個統一的規劃。
采訪中,一些有識之士指出,在親水安全問題上,也可以引入熱心的民間公益力量,讓市民自己營造自己的安全親水環境。
記者從市水務部門獲悉,今後,哈爾濱市江南江北的堤岸建設都將以景觀功能和防汛功能相結合的形態出現,今後在規劃沿江景觀建設中,親水安全設施的建設也會考慮在內。給城市水系戴上『救生圈』,讓市民與水更親更近,這是現代化城市建設的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