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劉永坦——亮劍天下的雷達『帥纔』(中篇)
2009-08-24 10:05:46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晨報  作者:趙明地 蔡廷偉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1985年,劉永坦帶領他的課題組成員攻克關鍵技術。
1987年10月,劉永坦(右二)訪問英國愛丁堡大學。
1991年,劉永坦(右一)獲首屆光華科技基金獎特別獎。圖為朱光亞院士(中)在頒獎。

  再度亮劍必顯威

  沒有想到,如俠士一般劍指長天的劉永坦卻是個音樂愛好者,尤其喜歡聽貝多芬的交響樂。他常常感到,交響樂的音符和雷達發射出的波束相融在一起,是他生活的交響曲。

  當那項原計劃十年纔能完成的『新型雷達技術』,僅僅八年就以『居國際先進水平』的高度評價劃上圓滿句號時,難得在貝多芬《英雄交響曲》中陶醉一下的劉永坦,又在謀劃著將『新型雷達成果』變成型號裝備海軍。這一次,他知道至少再需要八年!

  經過幾個晝夜的無休無眠,面對人生的又一重要抉擇,劉永坦再一次作出了為大義捨小利的決定。隨後發生的事情,讓劉永坦『意外』地深深感動了一回。弟子們在得知他的決定之後,竟然全部義無反顧地作出了全力支持的決定!

  有了這樣一支能戰斗的隊伍,有了這樣一種精神的支橕,劉永坦便有了一種踏平坎坷後獲得新生的從容。按照國家有關部門提出的繼續提高雷達性能的要求,新型雷達不僅要探測更遠的海上目標,還要探測低空的飛機目標。於是,劉永坦和他的同事們又承擔了國家863計劃和國防預研計劃的新型雷達研制工作。

  從此,新型雷達的研究進入了新階段。隨著項目的進展,劉永坦院士在哈爾濱、威海、上海、北京等地奔波,越來越忙。

  短短幾年,在他劍鋒所指的創新之路上,已是荊消棘退、繁花開遍——歷經五年鏖戰,劉永坦率領『逆合成孔徑實驗雷達』(即ISAR)重大項目攻關團隊成功研制了我國第一臺實驗ISAR,並通過大量外場實驗,錄取了大量珍貴數據,完成了對飛機目標的雷達成像,為我國ISAR技術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該項目達到20世紀90年代的國際先進水平,1997年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另外,他負責進行的多項重大科研項目獲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兩項、部級科技進步二等獎5項以及首屆光華科技基金特等獎、香港何梁何利基金科技進步獎……

  寶劍鋒從磨礪出

  在人生一個又一個八年的奮力搏殺中,『雷達』已被劉永坦當作生命詞典中的唯一名詞。是怎樣一種力量將這個內陸學府知識分子的命運與保衛祖國海疆的使命緊密相連?

  1936年12月1日,劉永坦出生在江蘇省南京市一個清貧的知識分子家庭。在那個充滿苦難的年代,出生不到一年就要在父母淒惶懷抱中開始逃難生涯的劉永坦,幼小心靈深處早已悄悄種下科技救國的種子。帶著對侵略者的仇恨,少年劉永坦結束了流亡學子生涯,以優異成績考上當時在全國頗有影響的中央大學附中;六年後,他又在祖國雨過天晴過後以第一志願走進當時有著『紅色工程師搖籃』美譽的哈爾濱工業大學。躊躇滿志的劉永坦離自己科技救國的夢想越來越近了。

  在哈工大,劉永坦經過了一年預科、兩年本科學習後,正趕上李昌校長要建無線電工程系,派6人去清華大學進修無線電技術,他作為其中一員來到清華大學進修。水木清華,厚德載物。短暫的兩年時光,讓年輕的學子受益匪淺,與雷達的『緣分』也從此有了基礎。

  1958年,學有所成的劉永坦回到哈工大參與組建無線電工程系。1958年之夏,在哈爾濱最美好的季節裡,劉永坦走上大學講壇,成為哈爾濱工業大學的青年教師和科技工作者,成為這所大學向科學進軍的『八百壯士』的中堅之一。

  1964年春,劉永坦參加了科技攻關的第一戰,承擔了國防科工委下達的『單脈衝延遲接收機』研制任務,主持並提出了總體設計方案。

  讓人遺憾的是,劉永坦還沒有來得及完成這第一項研制任務,『文化大革命』就爆發了。

  他插隊到黑龍江省五常縣,積肥、種地、插秧,與無線電暫時隔了緣。在農村為時兩年的緊張耕耘之餘,他悄悄地抽空研讀攜帶的一些專業文獻並復習英語。繁重的水田勞作使劉永坦落下了伴隨他一生的腰病。

  令人敬佩的是,逆境和坎坷並沒動搖他獻身崇高科學事業的宏願。

  1973年回到哈爾濱以後,劉永坦懮慮地發現哈工大乃至整個中國的科學研究和教育仍然處於停滯狀態。當時他所在的專業正從事新雷達器件的研究。由於研究需要大量數字計算,他經常一個人往返三四個小時的路途趕到哈爾濱計算機研究所,利用那裡的電子計算機進行科學研究,對器件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論設計方案。與此同時,他還在一點一滴地積累著有關電子、雷達的新知識,充實自己,准備著、期待著……

  異域鍛造壯國志

  1978年8月的一天,劉永坦正在修抗洪江堤,一紙去北京語言學院參加出國人員外語培訓的通知讓沒有任何准備的劉永坦來到了北京,走進了闊別已久的考場。

  『祖國終於記起了我們,多年的知識積累終於可以派上用場了!』考場上,已步入中年的劉永坦,用剛剛放下鐵鍬的手,顫抖地抓起了答題的筆……讓他備受鼓舞的是,他考上了出國外語培訓的快班。1979年2月,他被委派作為進修學者到英國埃塞克斯大學和伯明翰大學進修和工作。

  英國,雷達的發源地。在那裡,聚集著一大批雷達技術的知名專家和學者,擁有豐富的文獻資料和先進的實驗設備。

  伯明翰大學電子工程系擁有飲譽世界的雷達權威,劉永坦的導師謝爾曼教授就是其中最優秀的一個。多麼千載難逢的學習機遇!劉永坦一心撲在學習上,顧不上參觀伯明翰這座陌生而又有人文傳統的英國第二大城市,顧不上參觀世界各國旅游者追逐的熱點——莎士比亞博物館,甚至沒有心思多看一眼聳立在中心廣場的瓦特紀念碑。在劉永坦來這裡進修之前(『文革』期間及『文革』前),伯明翰大學電子工程系曾接受過少量的中國留學生。他們在久負盛名的伯明翰電子工程系,實際上乾的都是科研之外的輔助工作。

  劉永坦來到這裡,很快就從自己的現狀了解到過去對中國留學生的安排,心裡很不是滋味兒,不亞於幼年逃難時那般難受。可是,從風雨和坎坷中走來的劉永坦不但沒有氣餒,反而暗暗使勁,用心去學。很快,他的勤奮、他的刻苦、他的纔華得到了謝爾曼教授的信賴和賞識:謝爾曼教授讓他參加了一種新型雷達的核心部分——高頻雷達信號處理機的研究課題——屬於難度很大的雷達關鍵技術領域。

  劉永坦深知此課題的艱巨性。他常常提醒自己:『我是一名中國人,我的成功與否代表著中國。』正是這種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激勵著他奮發向上、不甘落後。此後,他一頭紮進了書海和實驗室,廣泛研讀最新文獻資料,全面剖析專家學者的成功與不足,深入研究現代計算機技術與雷達信號處理的結合。設計——試驗——失敗——總結——再試驗……無數個日日夜夜就在劉永坦的拼搏中這樣走過。終於,在一年多後,劉永坦順利完成了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信號處理器的研制工作。

  他的導師謝爾曼教授評價說:『由劉永坦獨自完成的工程系統,是一個最有實用價值、工程上很完善的設備,其科研成果無論在理論上與實際上都是很重要的。他的貢獻是具有獨創性的。』劉永坦的非凡纔華和創造精神也受到伯明翰大學的贊揚。在進修期間,伯明翰大學授予他名譽研究員稱號,並以誘人的待遇和優越的條件聘他留校工作。

  『我學有所成,當然要回國。在英國,無論我工作多麼努力,取得了多大的成績,終歸是在給別人乾事。即使我發表一篇論文,也還得冠以「英國」。回到自己的祖國,我可以堂堂正正地署上「中華人民共和國」,這種心情是何等舒暢啊!』於是,劉永坦婉言謝絕了伯明翰大學的留聘,他覺得祖國遼闊的海疆在等待自己。

責任編輯:邵月明

黑龍江晨報推出『慶祝建國60周年大型系列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