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黑龍江綜合  >  科教·就業  >  科教
搜 索
老教授寒冬麥田播生機 育出我國首個寒地冬小麥品種
2009-08-27 16:13:48 來源:東北網-哈爾濱日報  作者:楊昊曦 姜雪松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佟明耀、鄭家蘭夫婦在試驗田裡察看『冬麥1號』長勢。

  東北網8月27日訊 能否讓黑土地漫長寒冷的冬季也成為農作物的生長季節———這是一個寄托著黑龍江農業科技人員幾十年期待的夢想。

  如今,這一夢想終於在兩位耄耋老人手中成為現實。

  2007年初,東北農業大學退休教授佟明耀、鄭家蘭夫婦用12年時間育成的『東農冬麥1號』通過鑒定,成為第一個能在我國高寒地區安全越冬的小麥品種,結束了黑土地不能種植冬小麥的歷史。

  已是84歲高齡、仍忙碌在育種一線的佟明耀教授說:『我和老伴的最大心願就是希望在有生之年看到高產的冬小麥遍種龍江大地,讓黑土地實現兩年三作的夢想。』

  教授夫婦育麥忙

  8月,正是冬小麥收獲的季節。記者來到東北農業大學校園,敲開了佟明耀、鄭家蘭這對教授夫婦的家門。

  『這是我剛從饒河帶回的冬小麥樣本。』精神矍爍的佟明耀對記者說,『去年種植的「東農冬麥1號」測產可達682.4斤/畝,比春小麥平均產量高出30%左右。從2003年至今,「東農冬麥1號」在饒河縣已連續6年穩產增收。』

  佟明耀幾天前剛從位於饒河的東北農業大學冬小麥試驗示范基地回來,他告訴記者,今年的氣候對冬小麥生長不利,前期大旱、後期低溫多雨寡照,這種情況下冬小麥仍然豐收實屬不易。

  1993年,佟明耀從東北農大教學一線退休,搞了一輩子春小麥育種的他卻有一個未了的心願,那就是培育出能在黑土地上越冬的小麥品種。

  早在上世紀60年代,黑龍江曾是小麥種植大省,全省春小麥播種面積3000多萬畝。春小麥受氣候影響大,不能越冬,產量低。在玉米等優勢作物的競爭下,種植區域逐年減少,目前全省只剩下300萬畝左右。

  上世紀70年代初,佟明耀從科技文獻上了解到,北緯地區一些種麥國家如美國、加拿大,通過育種手段將冬小麥種植的北界往北推移。

  與春小麥相比,越冬生長的冬小麥有很多優越性:生育期長,抗旱性強,繁殖倍數高,一般增產25%—30%。但我國長城以北歷來是冬小麥種植的禁區。冬小麥需要秋天播種、發芽,越過嚴冬,次年春天返青再開始生長。而在北方寒地,地裡的麥芽經過漫長的冬季,往往再也『醒』不過來。

  敏銳的『嗅覺』告訴佟明耀,這是科研的一個大方向,他跟退休在家的老伴商量,育種是個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纔能出成果的活兒,年輕人不願意乾,要不咱們試試?

  老伴鄭家蘭教授退休前是農大的栽培專家,和佟明耀的育種專業正好互補。兩人一拍即合:『就搞冬小麥育種。搞成了,為國家作貢獻;搞不成,就當種花養草了。』

  一畝地裡搞科研

  說乾就乾。1994年起,老兩口開始了冬小麥育種。

  他們從遺傳育種教研室借來半畝實驗用地,又以每年200元的價格從學生實習標本園裡租了半畝地。兩塊地加起來纔一畝。老兩口自己動手灌水、追肥、鋤草,地種得比養花還精細。

  兒女和鄰居們不理解:退休了還這麼玩命乾,圖啥?兩位老人卻樂此不疲。

  說來也巧,就在兩位老人開始育種的第二年,冬小麥育種被納入國家視野。

  1995年,農業部聯合黑龍江、內蒙古等省區組織課題組,在『九五』期間搞冬麥『北移西延』生產試驗示范。佟明耀成為黑龍江省專家組成員之一。

  經過5年試驗,生產試驗未獲成功。課題組由此得出結論:黑龍江、吉林、內蒙古北部不能種植冬小麥。這場試驗致使多數專家對黑龍江省種植冬小麥失去了信心。

  對此,佟明耀卻持有不同意見。他堅持認為,立足於當地環境條件育種,通過優良品種雜交,選育在黑龍江安全越冬的新品種是完全可行的。

  課題組撤了,經費沒了,支持斷了。老兩口一合計,又回到一畝地試驗田,『咱用退休金繼續乾。』

  寒凝大地發春華

  『抗寒性屬於數量性狀,通過強冬性的多親本復合雜交,可以實現累加。』佟明耀說,『很多原產地在熱帶地區的農作物,像玉米、水稻都是通過育種在北方種植成功。理論上說,冬小麥也不該例外。』

  正是有這種理論上的自信,老兩口在莊稼地裡一『貓』就是8年,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冬小麥試驗田。育種最辛苦的6月份,他們每天早晨四五點鍾就起床,給小麥人工授粉,一乾就是20多天……

  寒來暑往,冬去春來。6大本厚厚的『冬麥田間種植登記臺賬』,記錄下每年1000多個單株麥苗的『身世』;用增值稅明細表改制成的氣溫登記表上,每天的最高最低氣溫連成曲曲折折的積溫線,8年間一天不落……經過一代代的組配和產量性狀觀察,他們終於在2002年的第四區選出穩定越冬的優良品系,『東農024』因此得名。

  新品種要通過審定必須經過實地生產試驗。兩位老人決定把育成的種子種到嚴酷的自然環境中去接受考驗,最後選定了黑龍江省東部的饒河縣。

  連續三年,『東農024』在饒河均安全越冬,返青成活率平均達到85%以上,高於75%的國際行業標准。

  2005年,黑龍江東部發生嚴重春旱,春小麥平均畝產僅100公斤左右,而饒河縣『東農024』300畝試驗田平均畝產竟達260公斤。

  能在黑龍江越冬的小麥品種被育出來了?當『東農024』擺在黑龍江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專家面前時,所有人都難以置信。專家們先後5次赴佟明耀在饒河縣的試種區現場考察,對產量、品質、越冬性能、返青率、抗災能力等進行綜合考察,結果不得不嘆服。

  2007年1月25日,佟明耀和鄭家蘭精心培育出的冬小麥品種『東農024』正式通過了黑龍江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的審定。兩位老人決定把科研成果歸功於學校,他們給這個冬小麥新品種起了一個響亮的新名:『東農冬麥1號』。

  這一年,佟明耀82歲,鄭家蘭78歲。距他們當初育種已整整過去了12年。

  滿目青山夕照明

  新品種培育成功了,如何大力推廣又成了兩位老人的『心病』。為試驗冬小麥與大豆機械化套種、進一步改良品種,他們仍奔波不停。從2003年至今,已是八旬高齡的佟明耀每年至少往饒河跑3次。每次先坐10多個小時的慢火車,然後轉坐3個多小時的客車到饒河,每趟下去至少要一周時間……

  『冬小麥比春小麥高產穩產,而其播種量卻僅相當於春小麥的二分之一左右。』佟明耀說,『不僅如此,用冬小麥生產的面粉口感也要好於春小麥。「東農冬麥1號」生產出來的是中筋優質粉,口感好,用途廣,與進口面粉相比毫不遜色。』

  另外,通過冬小麥與大豆輪作,還可解決困擾黑龍江省農業增產的大豆重茬問題。一般來說,大豆重茬種植後產量會大幅下降,土地一般要經過兩個種植周期纔適宜復種大豆。而黑龍江省目前能夠與大豆輪作的大田作物只有玉米,冬小麥的推廣使這一難題迎刃而解。

  經過多年的摸索,身為農業栽培專家的鄭家蘭還探索出冬小麥壟溝套種栽培技術。她告訴記者,考慮到黑龍江省年際間冬季雪量不均衡、風大、春季水分易蒸發的自然環境,與大豆套種的冬小麥適宜采用壟溝播種栽培方法,在每年10月左右大豆收割前進行雙行播種。這樣,大豆收割後,冬小麥已開始出芽,豆茬可對麥芽起到防風、遮雪、保?的作用。

  由於冬小麥比春小麥早收割半個月,小麥收割後,可以再栽種一季作物,這就實現了『兩年三作』。『第三季作物可選擇早熟玉米、馬鈴薯、秋菜等,也可乾脆選擇綠肥作物。』佟明耀說,『「兩年三作」模式相當於增加了50%的耕地,對保障黑龍江省糧食安全和千億斤糧食產能工程的實現具有重要意義。』

  去年底,東北農業大學推出了『冬小麥創新工程計劃』,84歲的佟明耀成為這一計劃的專家顧問。根據計劃,到2010年,黑龍江省推廣種植冬小麥10萬畝以上;未來將逐步擴大到500萬畝以上。

  『這個計劃令人振奮,黑龍江省冬小麥的理想種植面積是1000萬畝。』佟明耀說,『如果達到這個種植規模,可滿足全省人民每年的面粉需求。不僅龍江人能吃上地產面,黑龍江省也將重回小麥種植大省之列。』

責任編輯:強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