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8月31日訊(衣曉峰 曲峰 記者杜筱) 從現在起到2011年的三年時間內,黑龍江省全部地市的綜合醫院均將設立中醫科,所有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和村衛生所(室)均將實現中醫藥服務全覆蓋。近日,該省中醫管理局制定了『全省中醫普惠基層三年計劃』,要求提高百姓特別是農民群體對中醫療法和中醫藥適宜技術的使用比率,降低診療成本,將縣級中醫院優先列入新農合定點醫院,切實解決群眾看病貴問題。
據介紹,『中醫普惠基層三年規劃工程』目標就是讓百姓無論在城裡還是農村的各級醫療機構,都能隨時享受簡便價廉的中醫服務。2008年起,黑龍江省將中醫藥服務體系建設正式列入各級政府目標考核,從今年開始實施中醫三年普惠規劃,旨在鼓勵百姓充分利用中醫療法和適宜技術,提高其使用率,有效降低就醫費用和成本。為此,省中醫管理局明確提出村衛生所必須提供中西醫兩法的醫療服務,以中醫為主的衛生所要具備40種以上的中成藥,200種以上的中藥飲片以及脈枕、刮痧板、火罐、針灸針、牽引器等簡易的中醫診療設施。鄉鎮衛生院必須設立中醫科和中藥房,配備中藥櫃、牽引床等物品。
在農村三級中醫藥服務網絡建設方面,該省中醫管理局利用中醫藥進入新農合為突破口,將全省縣級中醫醫院全部優先列入新農合定點醫院,規定鄉村醫生自采、自種、自用中藥材全部納入新農合補償范圍,並把對慢性疾病的15種中醫藥療法列入報銷范圍。針對中醫適宜技術因收費困難而影響推廣的問題,省中醫局首次明確了相關收費標准,並實行了家庭賬戶簽單結算制;同時提出中醫藥服務在新農合運行中要降低報銷起付線,提高報銷比例,擴大報銷范圍,促進使用頻率的提高。
在此政策積極引導下,目前,黑龍江省已有85%以上的鄉村衛生機構能夠提供中醫藥服務。許多縣(市)級中醫醫療機構平均門診人數增加了23%,中藥應用比例提高到35%左右。參合農民在縣鄉兩級定點醫療機構門診就診時,使用中藥治療的,或應用中醫適宜技術的,補償比例已達50%,住院患者使用中藥的補償比例更是達到6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