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坐落在北極村的鄂倫春民族博物館。
黑龍江新聞網訊 據黑龍江日報報道,在漠河,記者一行和大多數『到此一游』的游客們一樣,都急著去『找北』。那是位於北極村的一大片綠色平灘,被稱為『北極沙洲』,山青林秀,草茂水澈,黑龍江水款款流過;江邊一座高大立體的『北』字型標志性鋼建築下,立有一座三棱錐形鋼塔,上面清晰地標注著此處的經緯度——這個塔尖,就是中國版圖的『最北點』,吸引著一撥又一撥的游客千裡迢迢奔向這裡,拍照留念。
『中國最北一家』、『中國最北哨所』、『神州北極石碑』……在北極村,隨處可見的『北』字景觀,可謂把『找北游』地緣優勢品牌推向極致。找『北』之時,記者們更被中國北方民族園裡的一家鄂倫春民族博物館吸引。這是一個由七個巨大的仙人柱(即『撮羅子』,為鄂倫春少數民族原始住宅)組成,外表酷似樺樹皮裝幀的建築群,館內不僅展示了鄂倫春民族的民風民俗,還結合現代化的聲光電效果,表現鄂倫春人的生活環境、衣帽服飾、狩獵場景等。
參觀之後,大家還興致盎然地和模擬『鄂倫春人』掰手腕、擲『嘎拉哈』、試拉力,體驗鄂倫春人的原生態生活。該館的設計者和建設者、漠河縣委宣傳部任英寰告訴記者,開館後還將現場制作鄂倫春族食品,供游客品嘗。該館盡管目前還沒有正式開門納客,但只要有游客到此,任英寰就開門講解,累並快樂著。
豈止是這個民族博物館。漠河的沿途采訪中,大家還看到,中國北極文學創作基地正在北極村興建,出生於漠河的我國著名作家遲子建成為這個基地的最好招牌;位於李金鏞祠堂前的金溝采金小鎮規劃完成,將再現當時北方第一大金礦開采地的歷史風貌,建成後將有采金歷史博物館、采金體驗園區等旅游項目,目前拆遷工作已經開始;規劃中的龍文化主題公園,則是借助漠河所依傍的世界第一大界江、中國第三大河——黑龍江的魅力和黑龍江發源地的優勢……
漠河縣委宣傳部劉廣林部長告訴記者,該縣正在精心打造的五大文化(龍文化、北文化、佛文化、采金文化、土著文化)建設,將方興未艾的旅游熱提昇為文化熱。這也解開了記者一個疑問,為什麼『找北游』如今變成了漠河人津津樂道的『北文化』。
如果說,旅游的魅力是風景,那麼旅游的魔力則是文化。利用近年漠河熱度不減的旅游,當地政府不失時機地打出了文化牌。在漠河,已經舉辦了十九屆中國漠河北極光節、八屆中國·漠河冰雪文化節、六屆國際冰雪汽車越野賽……『避暑我最涼,雪期我最長,極光與極晝,源頭黑龍江。』當了十餘年漠河縣旅游局局長的常彬,在全國各地的旅游推介會上,經常朗誦他精心創作的宣傳口號。他自豪地告訴記者,去年6月正式通航的漠河機場,今年已從原來的1個班次增加到4個,仍是每班都爆滿。據統計,截至7月末,漠河今年上半年旅游人數達27萬人次,已經超過了去年全年的接待量,這還沒包括8月份的旅游旺季。(記者 孫彩鳳 孫昊 李飛 劉莉 徐春華 宋汜波 任英寰)
記者手記 用『文化』留住游客去漠河之前,記者就遇到了購票難;到了漠河,又體會到了入住不易,就連當地最好的四星級大酒店一直都是滿員。
縣旅游局長常彬告訴我們,有游客對漠河『投訴』,說來了就『出不去』,不得不在此多呆幾天。多呆幾天,仍有看頭兒。
漠河人很聰明,要讓來的人呆不夠、不願走。他們專門整理挖掘史料、神話和傳說,總結成『五大文化』,不僅編成書出版,更給新建的一批景區景點融進厚重的『文化味兒』。博物館、民族園等一批文化旅游景點就這樣建起來。
這是提昇旅游城市『軟實力』的一條成功思路,與修路、建機場、建星級賓館等等『硬實力』一結合,地域經濟的競爭力就會愈強,城鎮魅力也就愈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