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新聞網訊 據黑龍江日報報道,日前,首屆東北亞生態論壇在伊春舉辦。論壇在此舉辦的理由是,這裡保護了紅松、保護了生態。
2004年,伊春改『紅松養人』為『人養紅松』。這一轉變,意義深遠。
紅松養人,使小興安嶺的原始紅松林,由120萬公頃銳減至不足5萬公頃;而人養紅松,雖使伊春沒了眼前利益,但卻得到了生態、社會和經濟的三項效益。
保護紅松刻不容緩
對小興安嶺的原始紅松林,清代《黑龍江志》記載為:『參天巨木,郁郁蒼蒼,枝乾相連,遮天蔽日,綿延三百餘裡不絕』。然而,歷經50多年的砍伐,昔日的壯觀景象今已不再。殘存的天然紅松,面積不足5萬公頃,且散落在小興安嶺四處。
據介紹,國際上紅松已被列為珍稀樹種。在世界紅松總量中,中國佔60%,俄羅斯佔30%,朝鮮佔10%。而在我國紅松總量中,伊春佔80%。
盡管在幾十年中,伊春的人工紅松林栽植從未停止過,但在實踐中人們發現,人工紅松林不僅物種單純,而且病蟲害多、生理成熟過早、涵養水源能力低,一向繁衍於天然闊葉紅松林下的眾多珍稀動植物,卻很難在人工紅松林中見到。
對此,伊春林業專家解釋說:『紅松是構成小興安嶺闊葉紅松林的主要成分。闊葉紅松林是以紅松為主,伴生有水曲柳、黃菠蘿等十餘種闊葉樹種的針闊葉混交林,這是生物與環境長期的自然選擇和協同進化的結果。因此,天然闊葉紅松林的眾多功能,人工紅松林無法取代。』
2004年9月1日,伊春在每年減少財政收入1.3億元情況下,毅然作出決定,停伐天然紅松。
生態效益5年2500億元
停伐天然紅松令頒布後,伊春在全市開展了保護紅松行動,給每株天然紅松上『戶口』,成立保護紅松聯合會,發行了我國首張以保護珍稀樹種為主題的紅松信用卡,設立紅松保護基金,開展紅松認領活動,成功舉辦了2007森林生態保護(伊春)國際論壇以及保護紅松國際研討會。
據統計,自2004年停伐天然紅松至今,伊春共少消耗天然紅松蓄積240萬立方米,等於保住了約176萬株天然紅松。
國外學者曾有計算:一株50年生的紅松,其生態價值比經濟價值高1300多倍。若按此計算,伊春停伐紅松5年,所獲的生態效益,至少在2500億元以上。
不僅如此,停伐天然紅松當年,伊春便播種紅松種子50.1畝,培育紅松苗4589萬株,栽植紅松349萬株。據統計,2004年至今,伊春已累計播種紅松種子475畝,培育紅松苗2.76億株,栽植紅松2107萬株,營造紅松林面積達到9.57萬畝。
保護和培育紅松,改善了林分質量,增加了林地面積,使森林覆被率提高了2個百分點,伊春歷史性地實現了森林資源年均淨增500萬立方米的良性消長循環。
社會效益全民惜木如金
保護紅松,為伊春營造出濃厚的生態保護氛圍,培育了林區人『身居林海,惜木如金』的生態意識,使保護紅松、森林、生態從行政行為轉化為人們的自覺行動。
出伊春市區,沒多遠,有兩座山,山上樹木枝繁葉茂。每逢端午,出城踏青的市民,幾乎無人折枝。
以往,伊春百姓做飯、取暖燒的是柈子。所謂『柈子』,就是把二大碗口粗的木頭截短後,一劈兩半。開展保護紅松行動後,林區百姓的生態意識顯著增強,惜木如金。如今,他們做飯、取暖,已改燒枯死枝丫。
以翠巒林業局為例,以往,9個林場(所)平均每個家庭一年要燒掉15立方米柈子。而改燒枝丫後,每年可使該局減少林木消耗約2萬立方米。
不但如此,很多林區百姓還在自家煙囪上安裝節能插板。就連過去扔在山上的廢棄木耳菌袋,也被拉回家,菌袋外層的塑料剝下賣掉,裡面的鋸末子用來做飯、取暖,既節約了資源,又避免了環境污染。
伊春市委宣傳部華景偉介紹:『上世紀八十年代,伊春總結出「堅忍不拔,奮發向上,榮辱與共,無私奉獻」的紅松精神內涵,並據此確立了「艱苦奮斗,顧全大局,負重自強,開拓進取」的伊春精神。停伐紅松後,伊春精神在林區人的身上更加發揚光大。』
經濟效益人養紅松生財
撇開生態效益,就經濟效益而言,養紅松比砍紅松收益更高。
據測算,一株50年生的天然紅松,砍掉賣木材,收入是700元左右。可一株成年天然紅松,年均結實為15公斤,市場售價在200元以上,天然紅松結實盛期可長達百餘年,創造的經濟收益在2萬元以上。
目前,伊春紅松果實的年采集量豐年約為3.5萬公斤,歉豐年約1.6萬公斤;從事季節性紅松果實采集約有5000人,人均年增收為4500元;紅松果實加工企業共有12家,平均年產值為600萬元,平均年利潤在100萬元以上。
而生長在闊葉紅松林下的野生中草藥、山野菜和山野果,也給林區百姓帶來了不小的收益。據統計,目前,伊春野生中草藥、山野菜和山野果的年采集量分別為7000噸、1.2萬噸和6000噸;年實現銷售收入分別為1.2億多元、7680萬元和9600萬元;從事季節性采集人員分別為1.5萬人、2萬人和1萬人;采集人員年增收分別為8000元、3000元和55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