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黑龍江綜合  >  文衛·體育  >  文衛
搜 索
省文聯主席傅道彬:讓『龍歌』成為黑龍江文化名片
2009-09-04 14:54:39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楊寧舒 譚湘竹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太陽島上》、《我愛你,塞北的雪》、 《烏蘇裡船歌》、《走上這高高的興安嶺》、《我為祖國獻石油》、《喊一聲北大荒》……這些膾炙人口、傳唱不衰的歌曲今後將擁有一個共同的名字——『龍歌』。日前,省文聯正在啟動的『龍歌』工程,將把新中國成立60年來,歌頌黑龍江的或由黑龍江籍音樂家創作、演唱的歌曲整合到一起,進行整體的宣傳和推廣,讓『龍歌』概念深入人心,成為黑龍江永遠的音樂名片。

    黑龍江新聞網訊 據黑龍江日報報道,2日,黑龍江省文聯主席傅道彬就『龍歌』工程的創意、啟動和推廣等問題接受了記者的采訪。

  『龍歌』貫穿

  新中國各歷史時期

  記者:黑龍江的歌曲、音樂在全國都是有代表性的,代表我省藝術的最高成就之一。請您介紹一下我省打造『龍歌』音樂品牌的創意和方案。

  傅道彬:根據省委宣傳部打造黑龍江藝術品牌的要求,我們分析了一下我省的文化優勢。如果說吉林的電視劇好,遼寧的小品好,那麼黑龍江的突出成績就是歌曲好!經過梳理我們發現,新中國成立以來,國內膾炙人口的流行歌曲裡有幾百首是歌頌黑龍江或者是由黑龍江籍音樂家創作、演唱的歌曲,這些歌曲貫穿於新中國成立後的各個歷史時期,都是久唱不衰的經典歌曲,影響深遠。比如上世紀50年代的《烏蘇裡船歌》、《走上這高高的興安嶺》、《新貨郎》、《勇敢的鄂倫春》,60年代的《大海航行靠舵手》、《地道戰》插曲,70年代的《紅星照我去戰斗》、《映山紅》,80年代的《太陽島上》、《浪花裡飛出歡樂的歌》、《我愛你,塞北的雪》,90年代的《走進新時代》、《常回家看看》、《春天的故事》、《好日子》等等。這在全國來說,沒有哪個省份可以與我們比肩,但是這些歌曲一直沒有形成黑龍江品牌。『龍歌』工程就是要利用資源優勢,把這些歌曲集中起來,打造成品牌進行推廣,這對唱響黑龍江旋律、宣傳黑龍江極具推動作用,同時也可調動藝術家的創作熱情,打造出更多的藝術精品。

  記者:你們怎樣定義『龍歌』,它有哪些特點?

  傅道彬:我們把『龍歌』定義為:從創作上說是由黑龍江籍的詞曲作家創作的或由黑龍江籍的歌唱家演唱的歌曲;從內容上說是描寫、歌頌黑龍江山水和風土人情的歌曲。在黑龍江誕生的流行歌曲和藝術歌曲不僅數量眾多,題材廣泛,而且我們的創作和演唱人纔也非常多。詞曲作家傅庚辰、蔣開儒、車行等,音樂教育家金鐵霖,歌唱家李雙江、殷秀梅、劉和剛等,都是黑龍江的寶貴財富。

  『龍歌』提昇黑龍江文化影響力

  記者:黑龍江人為何能創作出如此眾多、廣為流傳的優秀歌曲?

  傅道彬:我省是一個具有百年歷史音樂傳承、多元音樂交融積淀的省份。特殊的歷史背景和地理位置,造就了我省獨特的音樂風格。哈爾濱市又是一個文學氣氛、藝術氣氛很濃的城市,這裡的生活是詩意的生活,而且,龍江人比較簡單直接,心中有歌,喜歡歌唱。這些都是『龍歌』創作的源泉。

  記者:推廣『龍歌』對打造黑龍江文化品牌、提昇黑龍江的文化影響力能起到哪些作用?

  傅道彬:我認為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因為在所有的文化產品裡,歌曲是最能深入人心的。隨著時間的推移,很多人從小讀過的小說、看過的電影可能都忘記了,但是我們從小唱的歌曲卻忘不了。音樂是深入靈魂的藝術。音樂能喚起我們很多童年的回憶。

  可以說,這些『龍歌』不僅影響了黑龍江人,也影響了整個中國。比如《喊一聲北大荒》,特別能喚起人們對土地的感情;《常回家看看》,能喚起人們對親情的重視和家庭的和睦;還有緊貼主旋律的《春天的故事》,民族歌曲《勇敢的鄂倫春》等等,這些歌曲真是打動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這些歌曲能喚起人們對黑龍江,對黑土地的熱愛,能展現出黑龍江人的精神。海德格爾說過:『歌聲即生存。』通過唱響『龍歌』,可以提昇黑龍江人的文化自信,振奮我們前行的精神。同時這些歌曲也反映了黑龍江的民風:樂於歌唱,心性簡單明朗,充滿浪漫情懷的特點。


 

  讓經濟騰飛立足在文化的土壤上

  記者:打造『龍歌』音樂品牌,你們都做了哪些工作?

  傅道彬:目前,省文聯正在積極進行『龍歌』的宣傳推廣工作,並且在工商部門進行了品牌注冊。省音協走訪了眾多音樂界人士,查閱了大量音樂文獻,搜集到三千餘首相關歌曲。經過以郭頌、李雙江、劉錫津、胡小石等人組成的50人專家組評定,評選出350首膾炙人口的優秀作品。在充分聽取各方意見後,省音協將從中遴選出最具代表性的100首歌曲,結集成《龍歌》,出版發行專輯和光碟,組織專場演唱會、合唱音樂會,通過多種宣傳形式,打造『龍歌』音樂品牌。省文聯還打算舉辦一些歌詠比賽,進一步推廣龍歌的普及;還策劃了尋找黑龍江大地上的歌聲活動,通過這些活動找出一批黑龍江的作曲家和藝術家,讓人們記住這些藝術家,帶動我們的藝術繁榮和藝術創造。

  記者:在文化產業『逆勢上揚』、成為經濟增長新亮點的今天,我省應該如何抓住機遇,打造文化品牌、發展文化產業?

  傅道彬:國家現在對文化產業很重視,正在通過各種手段拉動文化消費。我認為,造成本次經濟危機的原因是生產相對過剩,人們的物質消費已相對滿足,有時候甚至不知道買點什麼好,家裡什麼都不缺。所以你看現在的電影院,在經濟危機的情況下還是場場爆滿;文化藝術品市場,書畫拍賣價格不降反昇……在這種情況下,人們對精神領域的消費就提出了更高要求。我們應該生產出更多的高品質、能夠引領人們精神向上的藝術品,從而拉動文化消費。而一個地方的經濟騰飛,也必須立足在文化的土壤之上。

  目前,省美協的版畫創作基地正在積極嘗試用『絲網版印刷』降低名畫家作品的價格,從而讓『大師作品』飛入尋常百姓家。在北京,由吳冠中親筆簽名的『絲網版印刷』作品,纔賣到兩千多元,就很受大眾的歡迎。還有深圳的『大芬村』,都是很不錯的產業模式。

  在我省,熱愛美術、書法的人口還非常少,因此我們不光要培養藝術拔尖人纔,更要培養熱愛藝術的愛好者群體,從而營造更加濃郁的藝術氛圍。目前,圍繞建國六十周年這個主題,省文聯布置了一百多項藝術活動,例如舉辦第十一屆全國美展動漫·綜合作品展、開展讀書會『文聯講壇』、建立鄂倫春樺皮工藝文化產業研發基地等。文聯的工作就是聯合,把廣大藝術家調動起來,為藝術服務。

[1]  [2]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於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