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患病知青在現代化的安養中心安度晚年。 |
||
|
||
護士推著患病知青做康復。 |
||
|
||
哈市知青關切詢問戰友的生活情況。 |
一首老歌喚起青春記憶
秋日的午後,陽光透過玻璃窗暖暖地照在北大荒知青安養中心知青科的病房裡。59歲的知青李惠穎斜靠在床頭,眼睛一直盯著電視正在播放的《北風那個吹》。護士說,這是她最喜歡的一部電視劇,盡管她根本看不明白,也不能夠表達,但只要電視裡一唱起當年知青的歌曲,她就高興得手舞足蹈。
1966年,16歲的李惠穎初中畢業到二九一農場3隊下鄉。她活潑開朗,很快成了莊稼地裡的好把式。下鄉第三年,李惠穎與一位北京知青相戀了,兩顆年輕的心互相鼓勵,一同憧憬著美好的未來。1977年,男友順利返回北京,李惠穎卻因家庭原因留在農場。不久,男友寄來分手信。受到強烈刺激的李惠穎突然精神失常,又哭又笑,整夜不能睡覺,亂砸東西,見人就罵。農場工作人員多次將她送到醫院治療,卻始終未見好轉。醫護人員說,剛來時李惠穎病情較重,意識混亂,自言自語,經過治療已經控制住了。今年年初的一天,病房的電視裡響起《北風那個吹》,她一下子愣住了,聽了半天似乎想起了什麼,又哭又笑,仿佛喚起了青春的回憶。
特殊家庭安度晚年
每天清晨,護士都要推著輪椅上的趙國賓出去曬會兒太陽,白天再把他推到活動室去『看熱鬧』。醫護人員說,62歲的趙國賓是知青患者中最膽兒小的,他不愛說話,見人就笑,還挺愛乾淨,飯量不小。病情稍有好轉時,趙國賓能夠說出自己是哈爾濱人,還記得自己1969年下鄉,其餘便什麼都記不清了。
1969年5月,高中畢業的趙國賓下鄉到查哈陽農場,住在老鄉家裡。他性格內向,不善於交流,在知青中沒有什麼朋友。1975年開始,農場陸續有知青返城,趙國賓也多次交返城申請,但每次都遭到拒絕,這使他受到嚴重打擊,變得更加內向了。1976年開春的一天,趙國賓在農場乾活兒時出現行為異常,跑到路邊撿煙頭、垃圾吃,語言混亂,被診斷為精神分裂癥。在農場斷斷續續治療了10餘年後,被送到安養中心。如今,這裡已成了他的家,住在現代化賓館式的病房裡,醫護人員像哄小孩一樣每天陪著他,定期檢查身體,哄他吃飯、洗澡、做康復訓練,趙國賓在這個特殊的家庭安度晚年。
戰友相約
『回家看看』
知青馬玉輝是最『開朗』的一名患者。無論見到誰,她都愛拉著人家跟她說話。沒有人的時候,她就一個人不停地說。1971年,馬玉輝在回家探親返回農場的途中,乘坐的拖拉機翻車了,突如其來的車禍使她受到驚嚇,從此精神失常。這些年來,馬玉輝經常犯病,對人又打又罵,不能控制自己。2004年,寶泉嶺農場將她送到安養中心,在醫護人員精心治療下,她的病情有了很大的好轉。每天早上,馬玉輝還能組織病友們去做操,閑暇時她喜歡跑到護士站去跟醫護人員玩游戲。看到哈爾濱的知青戰友來看望自己,還承諾有機會接她回哈爾濱看看,馬玉輝十分高興,她拉著戰友們的手不停地說著『說話算數』。
用愛撫平受傷的心靈
『我們沒有忘記你們!雖然你們患病了,但永遠是我們中的一份子,是北大荒的兒女!』在安養中心舉辦的知青聯歡會上,市知青聯誼會副會長李素梅拉著戰友們的手激動地說。此次前往安養中心探望戰友,老知青們帶去了水果、月餅、服裝,還精心准備了一些節目,但更多的是對這些戰友的關愛。看到他們住在現代化的安養中心,有專業的醫護人員精心照料,溫馨的病房,可口的飯菜,專業的治療,24小時陪護,知青戰友們感到些許安慰。北大荒知青安養中心黃院長說,這些患病的知青與一般患者不同,他們下鄉吃了很多苦,又得上了精神疾病,更叫人同情。醫護人員希望通過他們的關愛,來撫平這些受傷的心靈,也希望有更多的社會人士來關愛這些患病知青,讓他們的晚年得到更好的照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