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寧縣位於黑龍江省東南部,與俄羅斯接壤,是國家一類陸路口岸。縣域面積7137平方公裡,轄6鎮102個行政村,人口20.7萬人,有漢、朝、滿、回等10個民族。地處長白山支脈老爺嶺和完達山餘脈結合部,境內山巒起伏,東寧盆地三面環山。東南距日本海直線距離50餘公裡。受海洋性氣候影響,這裡氣候獨特,年有效積溫3000°C左右,無霜期150天左右,年平均氣溫6°C,是一個山青水秀,氣候溫和,物產豐饒的魚米之鄉,素有『塞北江南』之稱。根據東寧縣所處優越的地理位置和豐富的資源情況,面向國內外兩個市場,縣委、縣政府提出了『建設中國沿邊口岸名城』的發展目標。近年來,縣域經濟實力逐漸增強,實現了交通、通訊現代化,各項社會事業協調發展,形成以電力、煤炭、建材、食品加工為骨乾的工業體系和果、菜、菌、煙、畜為支柱的農業產業化經濟。我們大力發展口岸型經濟,加強國際間經濟技術合作,全面推動對外開放戰略昇級,促進了縣域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社會的全面進步。隨著中國改革開放進程的不斷加快和世界區域經濟合作的不斷加強,東寧在經濟發展中特別是對俄邊境貿易上具有的諸多有利條件和優勢越來越顯著。
東寧縣區位優勢獨特。東寧縣與俄羅斯的濱海邊疆區毗鄰,邊境線長145公裡,東寧口岸是中國距俄遠東地區最大的城市----海參崴最近的口岸,兩地相距153公裡。在這裡公路相聯,公路與鐵路、港口相接,是中俄水陸聯運的最佳路線。東寧縣處在東北亞區域中、俄、朝三角地帶的中心環節,陸路可通朝鮮、俄羅斯及原蘇聯其它國家,跨海可向韓國、日本延伸,是東北亞國際貿易通道上的重要一站。這種獨特優越的區位和便捷的通關條件客觀上使東寧成為東北亞區域經濟圈中重要的人員流動、物資集散、信息傳遞的中心,在擴大沿邊開放,推進東北亞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中具有特殊重要的戰略地位。
東寧縣資源相對富集。東寧的自然資源十分豐富。已探明礦產有煤炭、石灰石、石英、大理石、粘土、葉臘石、沸石、石墨、鐵、鋅、黃金、銅等20多種,許多礦種儲量大品位高。其中,煤炭精查儲量2.8億噸,遠景儲量14億噸,石灰石儲量80億噸,石英石儲量3000萬噸、葉臘石儲量1000萬噸,粘土600萬噸。縣內山多林密,森林覆蓋率達87.1%,有紅松、赤松、水曲柳、柞樺木等70餘種木材,林木蓄積量為3500萬立方米,盛產黑木耳、松茸、元蘑、蕨菜、薇菜等名貴山珍食品和黃?、元術、刺五加、桔梗等200餘種中草藥,八寶山珍、優質苹果梨、優質大豆、精制免洗米、純糧釀制的系列白酒等名特優產品享譽國內外。其中,黑木耳歷史悠久,品質上乘,被稱為天下第一耳;松茸具有豐富的營養和藥用價值,被日本消費者稱為『神菌』;東寧大豆籽粒飽滿,蛋白質含量高,是北京亞運會指定的運動員營養原料;盛產的灘頭魚聞名全國。境內旅游資源開發潛力較大。有日軍侵華要塞、渤海國古跡、綏芬河大峽谷、神仙洞、洞庭、吊水湖、仙人橋、10平方公裡回歸國土森林等迷人的邊塞山水景色和人文景觀,其中縣內新開發的日軍侵華要塞群,經國防軍事專家考證,是侵華日軍在亞洲修築的最大軍事要塞群,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最後戰場,具有很好的開發價值。
東寧邊境貿易保持良好勢頭。從清朝末年起,東寧地區就是中、俄、朝三國商賈雲集之地。1989年國家批准東寧為國家一類陸路口岸,1990年東寧口岸開通。從此,東寧縣全面實施以貿興業戰略,對外經濟迅速發展。貿易種類由開始時的單一易貨貿易,發展到現匯貿易、旅游貿易、民間小額貿易和經濟技術合作、勞務輸出等多種形式。已經探索出了一條『內建基地,外拓市場』的邊貿發展之路。工業企業產品如:工業硅、陶瓷、水泥、酒類、煤炭、紅磚等地工產品出口逐年增加。農村主導產業區域化布局、集約化經營已形成規模,全縣耕地面積75萬畝,目前蔬菜種植面積達4萬畝,其中棚室3500畝,溫1100畝,年產各類蔬菜14萬噸;果樹面積12萬畝,產果面積6萬畝,年產鮮果3萬噸,使東寧發展成為全省沿邊最大果菜生產基地。省級幸福村現代農業示范區、東寧鎮優質水稻生產基地建設全面啟動,並已初具規模。同時我縣積極開拓俄羅斯市場,已有16家外經貿企業分別在俄十月區、烏蘇裡斯克、海參崴、哈巴羅夫斯克等地建立了果菜食品和輕工業批發市場,基本輻射了俄濱海邊區的主要城市。其中烏蘇裡斯克市的果菜食品批發市場,庫房面積2.4萬平方米,年批發零售水果4萬噸,蔬菜5萬噸,肉類3萬噸,大米1萬噸,年營業額超2億美元。經過多年的培育,東寧口岸主要進口商品有:木材、化肥、成品鋼材、廢舊金屬、化工產品等,主要出口商品有:蔬菜、水果、電子產品、小食品、服裝、家電等。成長了一批外經貿骨乾企業,已有108戶具有邊境小額貿易權的企業,其中有10戶具有全球現匯貿易經營權,3戶被外經貿部授予有『聯合經營出口商品』資格,3戶有『核定公司專營進口商品』經營資格,1戶企業有自營產品出口經營權,形成了以吉信工貿集團、華宇公司為龍頭的外經貿骨乾隊伍。在黑龍江省19個沿邊口岸中,東寧口岸是實現經濟效益較好和對國家貢獻較大的口岸之一,進出口總值和貨運量連續7年保持全省公路口岸第一、沿邊口岸第二的位次,對俄勞務輸出等經濟技術合作項目位居全省首位。
東寧城市基礎設施和口岸聯檢設施日臻完善。縣政府駐地——東寧鎮,程控電話通訊進入國際直撥網,移動電話和無線尋呼實現全國聯網;以公路為主的交通運輸網絡已經形成:北上可通過雞圖公路東寧至綏芬河段二級公路301國道,南下可通過雞圖公路經吉林通往全國各地,東進可與俄羅斯公路鐵路相通。東寧地方鐵路建設已盡尾聲,計劃2002年末竣工通車。城鎮道路硬化45%自來水普及100%;文化、體育、衛生設施完善,廣播電視在全省率先實現『村村通』,被評為全國廣播電視先進縣。東寧口岸聯檢機構齊全,功能配套,設施先進,通關便捷,口岸新聯檢大樓和『中國電子口岸『設施將啟動使用2001年9月21日國務院批准設立中俄東寧——波爾塔夫卡互市貿易區開始全面建設中方一側佔地總面積6平方公裡,第一期商品市場佔地面積9萬平方米,建築面積6.8萬平方米,綜合服務大樓建築面積1.5萬平方米,已於2001年4月19日正式開工建設,2002年10月交付使用。其它貨運倉儲區、生產加工區、休閑娛樂區、觀光農業區等二、三期工程將陸續開工建設,屆時互市貿易區將成為國內較大、功能齊全、檔次較高的沿邊口岸商品大市場。
自東寧改革開放特別是口岸開通以來,我縣經濟得到較快的發展,2001年,全縣國內生產總值完成16.9億元,同比增長11%,財政收入超億元。進出口總值完成2.3億美元,口岸過貨量30.1萬噸,上繳稅費4882萬元,出入境旅游人員10.7萬人,分別比上年增長48%、21.2%、29%和15.2%,邊境貿易已經成為拉動縣域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為提高對外開放水平,縣委、縣政府不斷優化投資環境,在加大城市基礎設施投入的同時,出臺了各項優惠政策,設立了外商投資服務中心,對外實行『一站式』 辦公、『一條龍』服務;縣政府各職能部門實行公示制、承諾制,增加透明度,提高辦事效率;開展『四反一打』斗爭(反欺行霸市、反欺生排外、反刁難勒卡、反執法不公和打擊流氓地霸),維護社會治安,創造安全、寬松的投資環境,提高城市文明程度。我們縣委、縣政府站在跨世紀的高度,審時度勢,認真審視縣情,把握發展機遇,明確提出堅持口岸型經濟發展方向,大力實施大經貿、大基地、大通道、大旅游、新城市的『四大一新』戰略,打口岸優勢牌,走特色農業路,唱新興工業戲,發邊境貿易財,努力開創兩個文明建設的新局面。力爭到2003年,全縣國內生產總值在1998年的基礎上翻一番,再造一個新東寧,使東寧成為經濟發達、社會進步、文化繁榮、環境優美、功能完善、城鄉一體化的中國沿邊口岸名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