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9月12日訊(記者 邵奇)在新農村建設中燃燒激情、放飛夢想,在為民服務中找准坐標、成就事業。今年以來,黑龍江雞西邊防支隊306名民警『村官』在廣袤的黑土地上履職盡責,找到了施展纔華、服務社會、實現人生價值的舞臺。
培訓『村官』,打牢群眾基礎
今年年初,這個支隊派工作組深入基層調研後發現,民警『村官』雖然都是大學畢業生,受過高等教育,知識豐富、思想活躍,深入農村工作後渴望有一番作為,但是由於對農村情況了解不多,缺少『鄉土味』,空有滿腔熱情卻不被村民認可。
為幫助民警『村官』盡快轉換角色,融入農村工作,這個支隊積極聯合市委組織部,研究制定教育培訓計劃,有針對性地對民警『村官』進行農村工作知識培訓。同時,挑選了100名優秀村支書和種植、養殖能手與民警『村官』結對子,『手把手』地傳授農業生產技術、群眾工作經驗,完善民警『村官』知識結構。
經過培訓的民警『村官』們迅速進入『角色』,真正了解農民所需、所想、所盼,動真情、辦實事,漸漸得到了農民群眾的支持和擁護。
群防群治,築牢維穩防線
夜幕降臨,一支由朝鮮族阿媽妮(朝鮮族語,意為『大媽』)組成的老年義務巡邏隊開始在連珠山鄉解放村巡邏。
隨著朝鮮族青壯年勞動力相繼到外地務工,這個位於城鄉結合部的朝鮮族村的治安管理成了民警『村官』頭痛的難題。今年2月,民警『村官』聘請了16名在村裡有一定威望的阿媽妮擔任治安巡邏調解員,發揮她們語言通、情況熟的優勢,共同維護轄區治安穩定。組建『阿媽妮巡邏隊』,只是這個支隊規范民警『村官』工作職責後,民警『村官』依靠和發動群眾開展治安防范工作的一次有益探索。今年年初,這個支隊專門發文規范了民警『村官』工作職責:駐村民警受駐地黨委、派出所和村委會三重領導,具體負責各行政村的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協助抓好治保、法制宣傳、人民調解等工作。職責明確後,民警『村官』們充分發揮貼近基層的優勢,發動群眾共同參與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完善群防群治組織1000餘個,吸收群防隊員5000餘名,在轄區織就了一張『白天有人巡邏、夜晚警燈閃爍』的治安防控網絡。今年以來,在群眾的配合下,這個支隊的民警『村官』們妥善化解各類矛盾糾紛1000餘件,41個行政村的可防性案件發案率與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9.8%。
發展經濟,助民增收致富
送生產物資,不如傳授實用技術。針對許多農村地處偏遠、信息閉塞的實際,這個支隊的民警『村官』們積極動腦筋、想辦法,幫助群眾增收致富。興凱湖畔的白泡子鄉長林子村村民一直以打魚為生,近年來由於漁業資源枯竭,村民生活日漸貧困。民警任『村官』後,多次到村裡宣傳發動群眾轉產致富,但村民心存顧慮,積極性不高。針對漁民的顧慮和缺乏農科知識、生產方式單一的實際,民警『村官』積極引導和幫助村民依托興凱湖發展以旅游業為重點的多種經營。群眾不知情、不積極,民警『村官』和村委乾部就打著背包分別深入全村300多戶群眾家中走訪調查,做思想工作,並選擇了5戶漁民作『示范戶』,帶領他們到外地農家樂旅游飯莊參觀學習。隨著宣傳工作的深入和5戶示范戶效益的顯現,村民們逐漸認識到依托興凱湖發展旅游業是『綠色銀行』,旅游致富就是栽下『搖錢樹』,發展旅游業的積極性空前高漲。
目前,全村形成了漁、旅配套發展的格局,旅游旺季日均接待游客500多人次,村民依靠旅游業人均年增收約1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