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哈爾濱江畔將建多處大型雕塑 通江街廣場建騰龍雕塑
2009-09-21 09:20:07 來源:生活報  作者:李偉俏 張立 張清雲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九站公園內的雕塑。

  黑龍江新聞網訊 據生活報報道,國內外許多城市的濱水區域都因雕塑聞名遐邇:鄭州黃河岸邊的炎黃二帝、俄羅斯的祖國母親、哥本哈根的美人魚……這些品牌雕塑讓人們更容易記住這個城市或國家。但在松花江哈爾濱段兩岸,像防洪紀念塔這樣的大型主題雕塑卻寥寥無幾。

  沿江雕塑現狀:

  多建於上世紀

  采訪中記者發現,松花江南岸共有23處雕塑,其中近2/3的設計風格源自上世紀。不少市民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哈爾濱沿江雕塑的確很經典,是哈市發展的時代印記,通過這些雕塑可以清晰地看到城市的建設軌跡,凝聚了建設者辛勤的汗水和智慧的結晶,是不容忘記和摒棄的。但雕塑所記錄的時代信息和反映的城市風貌仍停留在幾十年前,與剛剛翻修的沿江碼頭、樓體立面、燈飾亮化等改造工程格調反差非常明顯,不能完美融合,無法反映哈爾濱的現代都市風貌。

  造型過於抽象

  13日,記者在斯大林公園內看到一處圓柱形、中間被切掉一側、灰白色的雕塑,讓人難辨其內涵。記者詢問多名在此釣魚和做生意的攤主,他們均表示不知道這個雕塑的名稱。

  記者沿江踏查發現,新建造的雕塑中也有不少過於抽象的雕塑,讓人一眼難辨其物。

  一名來自上海的游客對記者說,現在國內城市不少雕塑都太抽象,讓人無法領會其內涵。如果用這樣的雕塑代表城市形象,那游客對該城市的印象肯定會打折扣。遺憾的是,哈市現在不少雕塑都有『過於抽象』的通病,希望在今後的設計建造中能多創造出主題鮮明、讓人過目難忘的主題雕塑。


 

  發展相對滯後

  曾參與哈市許多重要城市雕塑設計和制作的省雕塑學會會長、哈工大教授楊世昌告訴記者,哈爾濱是全國最早建造城市雕塑的城市之一。松花江邊的《少女與球》、《北極熊》等雕塑作品是中國最早的園林雕塑,並曾在全國城市建設界引起轟動。但上世紀八十年代後,哈市雕塑的發展相對滯後,與上海、北京、深圳等城市相比,城市雕塑在數量和質量上逐漸落後了。像沿江的雕塑一直沿用上個世紀的風格在『原地踏步』,數量更新少,昔日的城雕『老大』如今已居於人後。

  規劃設計改造:

  通江街廣場——

  將建騰龍雕塑

  哈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的專家告訴記者,在此次對沿江一帶的規劃中,將把通江街廣場原有的降龍雕塑遷至博物館,重新建設騰龍雕塑,寓意巨龍騰飛。目前相關部門已經開始對騰龍雕塑環境配套改造工程及配套改造工程進行國內公開招標。

  景陽廣場——

  建闖關東主題雕塑

  景陽廣場將建造以『闖關東』為主題的雕塑,並以主雕塑為中心,鋪設一個直徑62米的圓形廣場。主雕塑圓形基座直徑28米,前方兩側建設供游人觀光休息的休閑區域,配以長廊、綠化景觀等設施,建成後的景陽廣場將成為道外區沿江段一大亮點。

  濱江鐵路橋——

  建雕塑觀景點

  在斯大林公園的改造中,起步、天鵝、讀、舞劍4處主題雕塑及其他小型景點將予以保留。規劃建造友誼、青春、雀躍、龍江戲、錨5處主題雕塑,規劃音樂牆、時光流轉噴泉等特色景觀;在群力堤景觀帶狀公園將建雕塑公園;在濱江鐵路橋頭建造雕塑觀景點。

  專家觀點:

  雕塑不能污染視覺

  在記者采訪中,幾位資深的雕塑專家表示,目前哈爾濱沿江的雕塑中,不乏存在或主題不符、或材料不好的情況。如果建造雕塑不整體規劃,統一尺度、色彩、材料,將會構成『視覺污染』,讓沿江風景大打折扣。同時,若想讓城市雕塑成為公共藝術,就必須得到公眾認可。哈市沿江雕塑設計理念應該讓市民充分了解,作為沿江景觀的重要部分,雕塑就是要展示當地城市的理念和文明,應該把雕塑的設計理念標注上,讓參觀的人真正地理解它、記住它,傳承這座城市的文化。

  應有獨創性和地域性

  楊世昌教授表示,具有獨創性、地域性、個性特色的城市雕塑,纔能稱之為精品。正因為防洪紀念塔等雕塑體現了所在城市的品質、城市的文化、城市的精神、城市的風采,甚至是一個歷史時期的縮影,所以纔能成為哈爾濱的文化成果,成為文化載體並被公眾認同。

首頁  上一頁  [1]  [2] 

責任編輯:於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