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梅捷列夫接受東北網記者視頻采訪。攝影 印蕾
東北網9月18日訊 9月10日,應黑龍江首屆俄語風采大賽組委會的邀請,俄羅斯駐中國大使館文化參贊梅捷列夫先生來到哈爾濱並出席第二天舉行的俄語大賽總決賽。9月11日上午,梅捷列夫參贊在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俄語部主任范冰冰女士的陪同下來到東北網參觀並接受了記者的專訪。
記者:梅捷列夫參贊,您好!歡迎您來到東北網做客。您是第一次到哈爾濱來嗎?您印象中的哈爾濱是什麼樣子的?
梅捷列夫:你好!首先請允許我對貴方邀請表示感謝,對能夠在這裡就關於兩國之間的文化往來和人文合作的題目進行交流表示感謝。我並不是第一次來哈爾濱,首次來到這個城市是在1989年,從那時起至今至少來過六次。每一次我都對哈爾濱的變化感到驚嘆,而且每一次都覺得哈爾濱的變化讓人認不出。我非常愉快地說明,黑龍江省及哈爾濱市的政府和領導很重視對城市歷史遺跡的保護,為此現在人們纔能夠愉快地在老街漫步,欣賞保存完好的遺址遺跡。所以每一次來哈爾濱我都會感到非常開心。
記者:哈爾濱是一個深受俄羅斯文化影響的城市,從前曾有許多俄僑在哈爾濱生活,其中有很多文學家、藝術家、建築家。現在有很多中國學者在從事有關俄僑歷史的研究工作,其中齊齊哈爾大學的李延齡教授還被授予了俄羅斯友誼勛章。您對此怎麼看?
梅捷列夫:我認為,大多數哈爾濱人對我們的國家、文化及文學有著極其深厚的感情。你說的很正確,在哈爾濱的確有很多學者致力於對俄羅斯文化的研究。你所提到的李延齡教授是我的朋友,我們就好多問題的研究已經合作多年。他在關於哈爾濱和東北生活過的俄羅斯人的文化遺產和遺跡的保護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同時俄羅斯政府和普京總統對他在這方面的貢獻給與很高評價,他編撰和出版了描寫哈爾濱俄僑文學叢書,俄文版為10卷本,這是一套宏大的巨著。據我所知,李延齡教授並未滿足於目前的工作,他繼續從事著規模更大的新課題研究。
我還想談一談高莽教授,他是一位著名的中國藝術家、作家、俄羅斯文學翻譯家,他對俄羅斯文學深深地熱愛,盡管年事已高,但多年來從未間斷過寫作和繪畫的創作,常年舉辦作品展。在今年中國俄語年之際將舉辦高莽教授畫展獻給俄羅斯作家。
梅捷列夫(左三)、范冰冰(左二)參觀東北網並與東北網總編輯丁國懷(左四)合影。攝影 印蕾
記者:2009年是中國的俄語年。您在年初接受媒體訪問的時候曾經說,中國俄語年將有150多個活動。這次您來哈爾濱是受黑龍江首屆俄語風采大賽組委會之邀出席總決賽。您可能了解本次俄語大賽於今年6月份啟動,吸引了全社會各年齡段和各階層的俄語愛好者踴躍參加,共有近1000名選手報名參賽,年齡最大的78歲,最小的11歲,規模大覆蓋面廣。您怎樣評價這次活動?
梅捷列夫:我多次參加在哈爾濱舉辦的俄語大賽,但說實話從未參加過像這次規模這麼大的活動。你應該會記得,今年中國俄語年組委會主席俄羅斯政府副總理茹科夫在哈爾濱啟動了這一活動,他三月份對中國的訪問之旅是從哈爾濱市開始的。在此期間茹科夫參觀了哈爾濱的高校和開設俄語課程的中學,對正在進行和即將進行的俄語年框架下的活動起到了推進作用。哈爾濱、黑龍江及東北地區的俄語學習有著歷史傳統,興趣也很濃厚,學習和研究俄語的人數也是最多的。可以說這裡是俄語學習研究基地,有良好的傳統和根基及優秀的教學經驗。我去過中國的很多省份,甚至到過最偏遠的地方,拜訪過好多城市,例如海南、廣東等,無論在哪裡所見到的懂俄語的人都是曾經在哈爾濱或黑龍江省的其他城市學習的俄語。我認為,這一點足以證明哈爾濱人能夠並善於保存對俄羅斯、俄羅斯人、俄羅斯文化、尤其是對俄羅斯語言的難以割捨的情懷,直至今日在這裡仍然流傳著其他地區的中國人不明白的來自俄語的方言,例如列巴(面包)、布拉吉(連衣裙)、維得羅(桶)等。我認為,這很顯然是由於歷史和地理位置所決定的,黑龍江與俄羅斯接壤,中俄雙方在貿易、經濟、技術、科學、還有文化等領域的合作一直在不斷地發展。同時,哈爾濱和黑龍江省又是俄羅斯各大地區和中國東北及其他地區交往的橋梁和紐帶,雙方的協作通過黑龍江省得以成功實現。
記者:明年是俄羅斯的漢語年,俄羅斯在這方面有什麼計劃和安排?現在俄羅斯漢語教學的情況如何?
梅捷列夫:關於在俄羅斯漢語年俄政府都有哪些計劃這一問題,目前我還無法准確回答,因為這些計劃目前政府正在研究策劃中,我想一定會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我現在知道將有一個持續幾個月的大型燈節,這是一個規模宏大的計劃。還有文化節,中國電影周,這一活動將在莫斯科和梁贊這兩個城市舉行,在活動期間將播放8部中國影片。當然,除此之外還要舉行漢語大賽、青年文學創作節、中俄兒童夏令營、體育賽事等。活動一定會很多的。目前在中國已經開展了200多項俄語年框架下的活動,我想來年俄羅斯漢語年的活動不會比這些少,甚至會更多。
下面談一談俄羅斯漢語教學狀況,需要指出的是這方面的發展趨勢呈逐年上昇趨勢,現在俄羅斯的漢語學習不僅僅局限於眾多的高校,而且在好多中學也開展起來了,俄羅斯中學的漢語教學已經有20多年的歷史。在50年代時就有兩所寄宿學校,在那裡孩子們從一年級起就開始學習漢語,堅持了好多年。俄羅斯人對中國、中國文化的興趣越來越濃厚,尤其是對漢語的學習越來越感興趣,盡管這是一個很艱難和復雜的學習過程,但是仍然有許多俄羅斯人對此表現出極大的熱情,其中包括兒童。目前在俄羅斯共有14所孔子學校,其中包括在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協助下創辦的『孔子培訓班』,這一切能夠得以實現借助於2005年兩國所簽訂的關於支持俄羅斯學漢語和中國學俄語的政府間協議。根據協議,為實現在中國推廣俄語的目的開始設立俄羅斯中心,在那裡人們可以學習俄語並獲得與俄有關的信息。俄羅斯副總理於今年三月份已經在北京外國語學院開設了俄羅斯語言中心,同時還將在哈爾濱、大連、長春和其他城市分別成立俄羅斯語言中心,如果一切順利的話,俄羅斯語言中心在中國的數量相當於孔子學院在俄羅斯的數量,也就是說不會少於14所。
記者:對俄羅斯文化懷有深厚感情的中國人很多都已經步入中老年了,青年一代對俄羅斯的了解不是特別多,尤其是對現在的俄羅斯了解得更少。中國市場上很少見到現代俄羅斯藝術家的文藝作品,您對此怎麼看?目前兩國合作銷售音像制品的情況如何?
梅捷列夫:你大概知道,我們兩國之間成立了中俄人文合作委員會,中方負責人是劉延東女士,俄方負責人為副總理茹科夫。委員會下設分委會,涵蓋各個領域的合作,如體育、文化、電影業、媒體等7個領域,媒體合作分委會下設一個圖書出版組織。很遺憾,正如你所言,在中國俄羅斯文學作品不是很多,而在俄羅斯的中國文學作品同樣也很少,我們大家都非常明白問題的癥結所在,其原因就是,翻譯這些文學作品需要投入大量的工作,目前高水平的專業翻譯還是比較少,所以來不及跟上所有新作問世的步伐,事實上讀者興趣存在,譯作也在出版,就是數量不大。大家都知道,北京國際圖書展已經結束,近期莫斯科也舉行了國際圖書展,在展會上達成了圖書出版和銷售的意向性協議。除此之外在中國一些現代俄羅斯的文學作品正在翻譯中,不久前翻譯出版了一本新書《馬蒂斯》,作者是俄語『布克獎』獲得者。還有其他文學作品正在印刷的過程中,雖然不多,但是有,書店裡也可以買到。但是非常遺憾,我們在俄羅斯中國文學作品出版狀況要差一些,因為大多數的中國書籍都來源於英文版,而我們希望直接來源於中國。所以我們寄希望於眾多的『俄語人』(中國有許多俄語人),而且俄羅斯懂漢語的人也不少。我們希望這兩種語言的翻譯人纔的數量逐年上昇,希望能夠培養出更多的像蘇聯時期專業翻譯人纔,他們翻譯出版了大量中國經典文學作品,如《紅樓夢》、《水滸傳》等,同時我們俄羅斯的經典文學作品也被成漢語。
![]() |
梅捷列夫(左二)、范冰冰(左一)與東北網記者合影。攝影 印蕾
記者:您曾看過一出舞劇《絕代佳人》,並說過該劇故事好懂,燈光和服裝都很漂亮,俄羅斯人一定會喜歡。哈爾濱藝術家排演了一出具有國際水准的音樂劇《蝶》,9月就要赴美國、英國等國家做巡回演出,您聽說過該劇嗎?目前俄羅斯對外國藝術團體赴俄演出都有哪些規定?
梅捷列夫:非常遺憾,你說的這個音樂劇我沒有看到也沒聽說過,但是有機會一定會去欣賞,我在爭取不錯過中國出品的每一部戲劇作品,無論是舞劇還是話劇。我覺得目前中國的古典戲劇和帶有古典因素的現代戲劇正在積極發展,這些舞蹈是在50年代奠定的基礎,這裡凝聚了許多蘇聯專家的勞動成果,他們培養了一代中國舞蹈家。這很有意思,我必須強調的一點是在我們國家對中國演員的藝術活動家有著濃厚的興趣,所有的巡演都獲得了很大成功,如一直被大家所熟悉的中國馬戲團和雜技演員,在俄羅斯享有盛名,還有各種各樣的與武術有關的演出。我堅信,這僅僅是開始,中國演員不止一次地演繹了中國古典劇,具有很大的知名度和成績。關於現代劇我認為在俄羅斯會受到歡迎的。至於談到外國藝術團在俄境內巡演的一些相關規定,我認為在這一領域是存在著市場機制的無論是禁止的還是促進的與演出相關的規定並不存在,一切都取決於觀眾的錢包,所以有興趣觀眾就會買單來欣賞這樣或那樣的演出,經紀人就會根據觀眾的興趣來邀請相關的文藝團體來俄演出。當然這也必須去宣傳去推廣,要想使俄羅斯人更多地了解中國藝術和文藝團體就需要對他們多多宣傳。你應該知道,昨天中央電視臺新開通了俄文頻道,我想這個頻道會成為中國文化與藝術的宣傳平臺,以便使俄羅斯民眾能夠更多地去了解和認知中國,盡管頻道的播出有時間段的,隨後這些文藝團體就會被邀請去俄羅斯各個城市演出。
記者:中國文藝工作者前幾年重拍了蘇聯經典《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和《這裡的黎明靜悄悄》。這些電視劇都在中國引起了強烈的反響。您認為,中俄在合拍影視劇方面是否能取得更大的突破?
梅捷列夫:我認為雙方合作的前景很好,為什麼呢?正好我們雙方不久前就這一話題進行了探討,9月7號在北京召開了中俄影視合作分委會會議,中國文化部副部長和廣電影視總局副局長、俄羅斯文化部副部長亞歷山大•格魯特瓦在會議上討論了這些問題,擬建切實可行的機制以便支持雙方的影視合作。而且會議代表達成了共識,我想來年就可以簽訂合作協議了。實際上這一領域的合作正在進行,只不過是范圍還不夠寬,如剛纔你提到了《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和《這裡黎明靜悄悄》。有好多俄羅斯演藝人員與中國伙伴共同合作參與拍攝了這些影視作品。
幾年前我們著名電影導演謝爾蓋•博德羅夫拍攝的影片《蒙古人》就是雙方的大規模合作。參與影片制作的有歐洲、德國、法國、中國、香港、美國好萊塢的影視公司,當然還有俄羅斯的公司,既有經驗又有規模,屬於宏大制作。希望這樣的合作項目能夠盡可能地多一些。這類趣味題材是很多的,包括好多歷史性的故事。我們文化部副部長提交了一個電影劇本,建議中俄影視公司合作拍攝我國著名的大科學家尼基塔•雅科夫列維奇•比丘林的精彩事跡,他是第一批到訪中國的使者之一。劇本揭示了在300年以前中國就出版了第一部俄漢和俄蒙字典,所以我認為這部影片對觀眾來說會是很有趣的。首先,影片講述了我們之間傳統的友好往來;其次,影片裡有好多奇異冒險的故事情節。我們都知道,當時在300年以前從莫斯科能到達北京是一件奇事,要知道那時沒有鐵路,只有馬匹作為交通工具,同時還有強盜土匪,所以會發生很多艱難曲折、化險為夷的故事。我認為,這部片子無論在俄羅斯還是在中國都將會吸引觀眾。這類計劃還是不少的,在最近一次的中俄人文合作的會議上,我們文化部副部長向中國朋友和伙伴提交了10個劇本以供合作拍攝。所以我認為中俄雙方的影視合作前途是美好而光明的。
記者:目前很多中俄高校開展了校際合作,共同培養人纔,您能否加以簡要評價?
梅捷列夫:對於這種合作我的意見就是支持,而且我們也是一直這樣做的。實際上最近幾年雙方對於這方面的合作興趣在逐漸增強與擴大。例如,俄羅斯許多這樣的大學與中國高校的合作已經不取決於地理位置了。(我所說的這些學校已經不包括遠東地區,他們早就與中國學校開始合作,尤其是和東北地區的學校)。還有許多像沃羅涅日和別爾哥羅德,位於俄羅斯中部和西部地區的學校在中國都有合作伙伴,合作在不斷擴大而且形式多樣化。如果說以前只是局限於互派代表團、交換留學生的話,那麼現在雙方合作致力於制定共同培養研究生的教學計劃。這樣的計劃、學校和計劃的參與者越來越多,如共同培養本科生的計劃,還有共同培養碩士和研究生的計劃在每天每年地遞增。我們竭盡全力支持他們計劃的創意和實施,同時也希望培養出來的學生能為中俄兩國之間各個領域的合作發展而工作,漢語和俄語方面的專家數量也在與日俱增,我們需要這樣的人纔。我認為,那些選擇了俄語作為自己的專業的年輕人不會無事可做,同學們畢業後會學以致用並將生活的非常成功。
記者:您想對我們的網民和網站的工作人員說點什麼嗎?您可以講漢語,如果您願意的話。
梅捷列夫:我祝願貴網站在未來能夠不斷發展壯大,希望通過你們的工作會盡可能多地策劃一些吸引受眾的主題,同時希望你們向讀者介紹宣傳的內容會更加豐富而全面。我祝願貴網站的網民、聽眾、讀者身體健康,萬事如意(用漢語表示)。
記者:非常感謝您接受我們的采訪!祝您一切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