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黑龍江黑河10月3日電 小丁子村是毗鄰黑龍江的一個小村子。規規矩矩的磚瓦房,筆直寬敞的水泥路,收割
黃豆用的農機具……乍看上去,這裡和其他東北農村並無什麼不同。然而,這裡生活著370多名有俄羅斯血統的村民,佔到常住人口的三分之一以上,是個有名的俄羅斯村。
一位鼻梁高挺,眼窩深陷的中年男子在岸邊拾掇著漁網,看到記者後,馬上用地道的東北話招呼道:『你們是啥地方來的啊?』
他叫付寶晶,舅舅和母親都是從俄羅斯遷移過來的。
小丁子村的由來已經無從考證。據傳說,約一個世紀前,這裡是鄂倫春人的打魚點,並沒有人居住。直至一個叫吳雙丁的人在這裡落戶後,當地纔逐漸形成村落。今天,其正式名稱為黑龍江省遜克縣邊疆俄羅斯民族村。
據史料記載,1914年到1924年,黑龍江兩岸邊民的貿易往來經歷過一個高潮。闖關東來此謀生的人們跨過大江到對岸去做起了生意,一些人還在俄羅斯娶妻生子。
中共遜克縣委外宣辦主任王洪東說,上個世紀一、二十年代,俄羅斯國內發生了重大變革,由於戰爭等原因,一些人便離開家鄉,遷居到相對安定的江對岸來。此外,再加上一些攜妻帶子返鄉的生意人,小丁子村日漸繁榮起來。
84歲的趙秀蘭說:『我媽媽姓鮑裡斯科娃,她17歲來到中國後,與爸爸結婚,生下了我和弟弟。我長得更像爸爸,他是中國人。』她說。
趙秀蘭回憶說:『媽媽吃不慣中國的食物,爸爸就偷偷去對岸給她買面包、牛奶。後來媽媽的漢語已經非常好,還給縣裡的領導當過翻譯!』說到這裡,老人顯得不無驕傲。
很多老人還深深記得自己俄羅斯母親的樣子:她們穿著毛裙子,終生保持著俄羅斯打扮,說著流利的俄語和逐漸流利的漢語,願意吃面包、喝牛奶,也會做中國的『大餅子』,給每一個孩子都起上好聽的俄羅斯名字。每逢俄羅斯的傳統節日,她們都會唱起一首首俄羅斯民歌。
今年57歲的邱長利父母都是俄羅斯人,姓阿列克謝耶夫。他說,母親健在的時候,每年春播前夕,他們都要過巴斯克節。一個個染紅的雞蛋被擺上貢桌,禮拜之後,剝下紅皮,碾碎了放到麥種裡,祈禱豐收。節日裡,大家各自帶上拿手飯菜聚在一起,唱著喀秋莎,跳起舞蹈。
讓邱長利感到欣慰的是,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中俄兩國關系的改善,小丁子村的村民與眾不同的長相成了優勢,給他們帶來更多的收入和就業機會。
在上海電視臺攝制的電視連續劇《西伯利亞流浪記》中,村裡的俄羅斯後裔苗中友和邱喜春兩位老人參加了演出。一些年輕人也紛紛被沿海旅游發達城市請走,參與到需要俄羅斯元素的旅游項目之中。
同樣是俄羅斯後裔的村支部書記苗建華告訴記者,現在小丁子村人均耕地22畝,農業機械化程度很高,村民除種地外,還大力發展養殖、旅游和勞務輸出。由於緊靠黑龍江,許多人還在農閑時間打魚,多項並舉,因此村民的生活條件都不錯。
『已經有不少人慕名而來,未來交通便利了,我們要大力發展俄羅斯風情一條街、俄羅斯度假島和俄羅斯村食堂。』苗建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