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是國家重點開發的大農業基地。早在1946年,黑龍江地區在解放戰爭中充任了後援,源源不斷的物資從這裡運往前線,保證了解放戰爭的勝利。1947年,中央東北局召開的財經會上,提出試辦『公營農場』。6月,馮仲雲主抓此事,在一面坡設點。到1949年,由稱作『榮軍』的殘廢軍人建起了通北、趙光、寧安、興凱等多個機械化農場。建國後,王震將軍直接參與領導東北公營農場,相繼有農建二師、鐵道兵、解放團等其他各路人馬開到北大荒,建設農場。
1958年,中央成都會議提出發展軍墾農場。農墾部長王震提出十萬官兵轉業北大荒的方案。10萬轉業官兵原是軍事建制,保留原部隊番號稱作『軍墾農場』。1958年3月20日,詩人郭沫若在《人民日報》發表詩歌《向地球開戰》盛贊人民解放軍解甲歸田,『轉換陣地,向地球開戰』的壯舉。復轉軍人回答了郭沫若詩中希望,徐先國的著名長詩《永不放下槍》寫道『英雄解甲重上戰場,響應號令遠征北大荒』,〔6〕欣然上戰場的英雄氣概激勵了許多學生乾部向官兵學習。十萬轉業官兵來到黑龍江,在條件極其艱苦的情況下墾荒建設,把北大荒變成了北大倉,創造了墾荒史上的奇跡。1959年,約6萬山東支邊青年感受時代號召,融入墾荒運動。陸續還有學生獨自打著背包,闖北大荒接受時代風潮洗禮。與10萬轉業官兵同時出發的尚有另一支1500人的小隊開赴北大荒。他們是需要改造的右派。在延安被毛澤東稱作『昨日文小姐,今日武將軍』的著名作家丁玲,黃埔軍校出身的大作家聶紺弩,延安大詩人艾青,歸國華僑著名戲劇家吳祖光,原《人民畫報》社副總編漫畫家丁聰、著名的歷史人物畫家尹瘦石,還有呂向全、胡考、黃苗子、李景波、郭允泰、關劍痕、楊角夫婦等文化人都成為北大荒右派墾荒隊一員。
這一時期,北大荒題材形成了文藝創作高峰。這批右派文化人中有相當一部分對墾區文化建設起到了奠基作用,使墾區文化起點非常高。這些既是拓荒者又是作家藝術家的人,以不同的藝術表現方式敘寫同一種北大荒文化。1958年《北大荒文藝》創刊,聶紺弩、林予、丁聰、黃苗子、楊肪、鍾濤、林青、王觀泉、王忠瑜、肖英俊等參與編輯。從1959年李准的電影《老兵新傳》始,北大荒題材一發不可收,散文小說集《荒野裡響起號角聲》、話劇《雁窩島》、電影《北大荒人》、散文《冰凌花》、《大豆搖鈴的時候》,長篇小說《雁飛塞北》,北大荒版畫《向北大荒進軍》、《荒原夜行》、《燒荒》、《第一道腳印》等,聶紺弩著名長詩《北大荒歌》被稱作『千古絕唱』。從拓荒者內部生成的北大荒文化在最短時間內將全國目光吸引到黑龍江,他們不斷推出作家藝術家,制造轟動,在眾人矚目中形成北大荒流派。這種影響一直持續到20世紀90年代,梁南《寸人豆馬隨筆集》提供了北大荒新流人終極追問的哲學視角,鄭加真的北大荒反思作品《北大荒移民錄》全方位地透視了北大荒運動,被稱作『新中國歷史和當代農墾史的縮影』。
與其接續的還有知青文化。1968年,毛澤東發出『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號召。黑龍江由於地處邊地,在國民經濟中佔據的大農場大農業的位置,首當其衝地接受了大批知青。10年間,黑龍江接受了來自全國各地的知青50萬人次。帶著『廣闊天地大有作為』思想的知青創作了一些歌頌作品,如郭小林『因擅長政治抒情詩而被奉為黑龍江兵團詩壇「第一小提琴」』。〔7〕梁曉聲的《今夜有暴風雪》被稱作『悲壯的屯墾史詩』,電視劇《雪城》以史詩性的紀實風格再現了知青運動的歷史風潮。從黑龍江走出了許多著名的知青作家、文化名人。如張抗抗、梁曉聲、陸星兒、韓乃寅、蔣巍、賈宏圖、肖復興、李龍雲等知青作家,濮存昕、姜昆、聶衛平、師勝傑等文化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