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黑龍江綜合
搜 索
大慶開發建設
2009-10-09 13:58:23 來源:東北網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1959年全國石油戰線精英匯聚松嫩平原,開發建設大慶油田。1960年2月,中央決定從部隊當年退伍軍人中動員三萬人到石油部,參加開發大慶地區新油田的工作。沈陽、南京、濟南軍區的三萬名退伍軍人,根據中央命令,很快來到大慶參加石油會戰。同時,由三十七個石油廠礦、院校的工人、乾部、技術人員、教授、講師、學生,同轉業官兵組成了十三條會戰大軍共同4萬多人,相繼從全國四面八方趕來大慶。從幾個省市場調集的醫務人員組建了工地醫院,許多地方相繼開辦了商業服務網點。荒涼的草原向新的社會轉代。隨著油田的開發建設,大慶職工不斷增多,職工家屬陸續來到礦區安家落戶,大慶很快成為一個擁有幾十萬人口的新興石油工業城市。

  建設初期,大慶人發揚『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為『早日把中國石油落後的帽子甩到太平洋裡去,』『寧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鐵人精神,舉行了著名的『石油大會戰』,甩掉了貧油的帽子,湧現出一批英雄鑽井隊,樹立了1205鑽井隊隊長王進喜、1202鑽井隊隊長馬德仁、1206鑽井隊隊長段興枝、采油隊隊長薛國邦、水電指揮部副大隊長朱洪昌『五面紅旗』。會戰期間,形成『班班有板報,處處有歌聲,隊隊有節目,月月有晚會』的群眾文化活動。《戰報》開闢副刊,形成創作集體。王進喜的『石油工人一聲吼,地球也要抖三抖』膾炙人口。1963年,薛國柱創作的歌曲《我為祖國獻石油》『哪裡有石油哪裡就有我的家』成為傳唱至今的經典歌曲。

  大慶文化是黑龍江開發文化的第二座高峰,『鐵人』題材的文學藝術各門類的作品層出不窮,以電影《創業》影響最大。大慶培育出了當代最有影響的劇作家之一楊利民,他的話劇《黑色的石頭》、《地質師》、《秋天的二人轉》聲名遠播。大慶還擁有小說家王立純、詩人龐壯國,散文家張愛華等一批頗具實力的中青年作家。

責任編輯:王凌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