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是牧區鄂溫克人的宗教祭祀活動,一般在每年四、五月間選擇吉日舉行。『敖包』是堆積或山頭的意思。
祭祀敖包為的是祈求風調雨順,人畜平安。敖包的祭祀有哈拉(氏族)祭、毛哄(家族)祭,也有索木(鄉)、旗和盟祭。哈拉或毛哄祭,其費用由哈拉、毛哄分別負擔,盟、旗祭由全盟或全旗分攤。解放後,敖包會已由宗教祭祀活動沿變為具有廣泛群眾性的文娛體育活動,同時還有商業活動,類似蒙古族的那達慕大會。
敖包會的傳說
很早以前,在一個鄂溫克村子裡,有個少女含冤而死。她死後陰魂不散,興風作浪,攪得村裡人心惶惶。人們請來薩滿跳神,捉住她投進熊熊的烈火中。在燒煉她的時候,人們跪在火堆前祈祝道:"我們已經殺了牛羊,把您當成姑母來接待了。我們的薩滿已穿上了法衣,戴上了銅面,他看到了您已吃飽。現在我們把您放進了火裡,祈求您通紅的血和火一起燃燒,讓您的靈魂昇上夜空,變成閃爍的星斗。我們將把您留下的潔白的骨灰壓放在西邊的岩石底下。願您從此後不再給我們帶來災難,使我們像樹木一樣茂盛,像松樹一樣長青,子孫像花朵一樣興旺,牲畜像草木一樣增長。 " 人們把女妖的骨灰壓放在村子西邊的石頭底下以後,還怕她再出來作怪,每天都有人去往那岩石上添一兩塊石頭。外村人經過那裡時,也都放上一塊石頭。時間久了,堆積的石頭變成了一座小山包,頂上長出一棵美麗的松樹。人們把這小山包稱作"敖包"。每年四、五月份,人們都會選擇吉日進行祭祀活動,祈求一年風調雨順,平安如意。祭祀過後,舉行騎馬、射箭、摔跤等比賽,全村人和外來的客人一起吃肉喝酒、唱歌跳舞。這種活動代代沿襲下來,就成了"敖包"會。
還有一種說法,是鄂溫克族民間傳統祭祀節日,每年農歷四月至六月擇日舉行。敖包多設在草原的山頭上,用石塊或土塊堆成的圓錐形祭壇,上面掛五顏六色的彩布或彩紙。
相傳,從前一個夏天的夜晚,有一個女人乘一輛套騾子的轎車來到村子裡,她招來了一場暴風驟雨,使全村人遭了災難;是年冬天,人們去鑿冰洞取水的時候,洞口裡又出現了一個披頭散發的女人頭,就在這個時候,天突然刮起大風,下起大雪,搞得人心惶惶。村裡人便去請來九位喇嘛念經驅妖,喇嘛憑借佛法,捉住了這個女妖,把她壓在石塊和土堆下面。人們深恐日後她再出來興妖作怪,於是,凡經過那裡的人們,都自動地添上一塊石頭,以增加重量,防止她再出來。即使這樣,人們還是不放心,便定期給她祭祀,祈求她不要興風作浪,要保佑人們平安、人畜兩旺。四月至六月間,前往添加石塊的人最多,日久歲深,慢慢地成了傳統的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