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0月12日訊 市民走過每一個秋菜大車,細心對比著質量和價格;菜農把一筐筐菜上秤稱重,幫助老年人送往家中;一棵棵白菜、大蔥被整齊地擺放在空地上、樓道裡晾曬……這些在前些年被懷疑即將逝去的場景,仍然年復一年出現在秋高氣爽的日子裡,不顯疲態。即使今年的秋菜一路延續著夏季蔬菜的高價,一些品種的價格創下了近年之最,都絲毫沒影響市民購菜貯菜的心情和熱情。
在哈爾濱市秋菜產量預計比去年減少約10萬噸的今年,菜農銷售與市民購買仿佛一下子越過了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銷售的精明與市民購菜的理智顯得那麼突出,與這個成熟的季節相得益彰。雖然秋菜銷售的表象仍是一家一戶的菜農拉著蔬菜進入社區、街巷,然而其背後的蔬菜合作社為其提供實時的銷售信息與指導,讓其無論是在市裡的哪個角落,銷售價格都大體一致,絕不會賣虧。市民買菜也不再為眼前的價格左右,不但更加注意蔬菜的質量和安全性,更從貯菜後淨菜可得多少來決定眼下購買哪個品種。
減產10萬噸,哪一個環節都沒慌。購銷成熟的背後,是種植和市場的成熟。少了的10萬噸裡有以前供大於求的不平衡,也有土豆等品種的供應缺口。然而全國統一一個大市場的力量,讓這個缺口補得波瀾不驚,周邊土豆即刻湧入哈爾濱市。一次性集中供應的減產,對窖貯、外銷、深加工幾乎無影響,因為菜農種植時目的明確,早已根據用途選擇了不同的品種。
成熟中更有飛躍,今年哈爾濱市首次有了經過權威部門認證的有機秋菜。可以預見將來在全國可以叫響的哈爾濱蔬菜名品的出現,其種植和銷售模式,將給秋菜產銷開闢更廣闊的道路,同時,它必然提高市民食用蔬菜的安全與質量。
今年的秋菜價格普遍偏高,尤其是土豆和大蔥,價格約比去年高出1/3。然而進城賣菜的農民普遍覺得,今年秋菜挺好賣,一車一兩千公斤的大蔥當天就能賣光。
滿城秋菜香
『總重31斤半,刨去根上的泥和繩子的重量共25斤,15塊錢。』過秤、報重、算賬,一系列動作趙容財一氣呵成。『分量夠嗎?』面對買菜大娘的質疑,趙容財笑了:『放心吧,分量短不了你的。』
接過錢,趙容財剛把秤上的兩捆蔥拎到路邊的人力三輪車上,在一旁蹲著擇菜的媳婦連忙起身道:『還有這麼多人等著買菜。我先去送菜,你在這兒忙活吧。』
稱重—報數—收錢—送菜,在趙容財夫妻倆緊張而麻利的忙碌中,滿滿登登一農用車的大蔥迅速地一層層見少。因問價的、買菜的人不斷,記者抽空纔和他閑聊了幾句。趙容財告訴記者,他是呼蘭的,菜是自己種的。『本來以為今年的菜價高可能會影響銷售,結果賣得還算不錯,一車大蔥一兩千公斤基本都能當天賣完。照這個趨勢,我那幾畝地大蔥很快就能賣完了。』
今年的秋菜貴,這是很多市民的直觀感受。大蔥每公斤基本都1.2元、白菜0.5元、土豆1.5元,價格至少比去年高了1/3。
和趙容財的感受相似,菜農普遍覺得今年的秋菜挺好賣的。王志學是克東的農民,今年種了土豆。9日,就在友誼路附近趙容財旁邊賣土豆。他告訴記者,他一車土豆10噸左右,從克東運到哈爾濱要近10個小時路程,雖然路途遠點、運輸成本高點,一車土豆也能掙個千八百元,比在當地賣掙得多一倍不止。但同樣是進城賣菜,這名遠道而來的農民小伙顯然沒有趙容財想得周全———因沒有事先准備人力三輪這類省力的運輸工具,只得一趟趟地步行送菜。『沒辦法,買菜的多是上了歲數的老年人,不送貨人家就不買。沒想到在哈爾濱賣菜服務還得這麼周全。』王志學說,『賣得好時,二三十公斤一袋的土豆一天少說要扛200多袋。』
9日晚9時,王志學在車上鋪上厚厚的被褥准備休息。『今晚就在車上將就一宿。剩下的半車土豆明天就差不多能賣完了。』
旁邊,趙容財正在收攤准備走人。『就剩幾捆沒賣了,晚上回去再裝一車,明天起早再來。』臨走前,趙容財兩口子將車周圍散落的菜葉、土渣都仔細地歸攏到事先鋪在地上的苫布上後,和苫布的垃圾一起兜好裝車。『能免的費用都給我們免了,對政府「車走地淨」這麼簡單的要求我們還是能做到的。』
正如趙容財所說,今年,哈爾濱市對菜農進城賣菜仍開綠色通道。在上月29日,相關部門特地召開了2009年秋菜供應會議。農民持《自產蔬菜證》進城銷售蔬菜,只需向市容環衛部門交納2元的衛生費,其他部門無權收費。市商務局、市農委和市公安交通管理局聯合發放的《2009年秋菜運輸車輛通行證》有9000張。菜農進城賣菜不但免交過路、過橋費和養路費,每天的6時前、21時後,以及11時30分至13時30分都可進城賣菜。賣菜車輛除在全市一類街道及花園街、紅軍街、中山路、東西大直街等街路禁止通行外,其他街道均可通行。賣菜車輛可以停在街邊,也可以進入居民大院。
購銷 成熟似在突然間
告別了單槍匹馬闖市場的時期,密集、實時的信息來源,讓加入合作社的菜農及時掌握著市場信息,今年秋菜市場上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幾乎一致的價格。而市民購菜注意營養和質量,也講究性價比的合理。
銷售:全市價格相差無幾
紅河小區一位居民感慨,今年這秋菜真是神了,基本都一個價。2日晨,小區裡出現了第一份賣大蔥的,當時是0.8元一公斤,下午,大蔥就漲到1.2元了,而且持續到目前,問過的大蔥價格全是1.2元一公斤。
記者走訪發現,土豆每公斤1.5元、大蔥1.2元、白菜0.5元基本成了所有秋菜經營者的統一定價,偶爾會有比這個價高的,一般質量較好。
秋菜供應實行市場化運營後,秋菜的價格自主性很強,經常是不同產地的秋菜價格不同,而即使是同一產地的秋菜在不同區域經營也有差異,以至於曾出現白菜街頭0.2元、街尾0.16元的現象。市民對此也都習以為常,常常是多走多看比較價格。
對於目前的菜價是根據什麼定的,菜農也說不清楚,感覺應該是隨行就市,但他們都有信息來源。一名秋菜經銷商告訴記者,從『十一』期間秋菜入市後,菜價有過一兩次波動,隨後就趨於統一,這表明在信息暢通的今天,秋菜市場正日趨成熟。
農村合作組織對市場的成熟起了關鍵性作用。記者從市農委了解到,哈爾濱市有蔬菜合作社164個,社員從30人到1000人不等。合作社對菜農進行種植和銷售指導,組織他們統一價格銷售。讓哈爾濱市的蔬菜生產和銷售由分散走向集中。目前,哈爾濱市有70%的菜農都加入到合作社中來。
合作社為菜農提供價格信息,合作社之間也會互相通報信息。菜農賣菜不再擔心賣虧了,而對於市民來說,也不用擔心買貴了。
合作社在哈爾濱市發展已經有幾年了,但在菜價上漲的今年,其作用發揮得十分明顯。因為對於某一戶菜農來說,並不能完全掌握市場的供求情況,不能准確地給菜定價。而今年秋菜銷售所表現出的價格統一的趨勢,讓合作社的作用比較顯著地表現出來。
購買:追求最高性價比
市民買菜不再那麼看重價格了。這是很多菜農發出的感慨。然而采訪後記者發現,市民看重菜的質量,更會通過菜的質量來核算價格是否合理。買秋菜也追求最高的性價比。
在道外區一個小區內,0.5元每公斤的秋白菜購買者寥寥,而0.6元一公斤的白菜市民排隊買。一位市民道出其中原由,0.5元的白菜棵大菜幫厚,不但貯存時掉幫,會更多地損失分量,而且大家也說厚幫菜是化肥施多了,現在吃菜誰不注重質量好呢。而0.6元的白菜棵小幫薄,貯存時不會扔多少菜幫,算算更合適,吃著口感也會好。
由於對飲食營養的注意,記者發現,更多的市民喜歡貯存土豆,市民認為土豆營養豐富,冬天也好吃、好放,因而克山、訥河等地的菜農都拉著土豆到哈爾濱市來賣。而市民買土豆時多會問,這是哪的土豆,什麼顏色的瓤。一些市民對於不熟悉產地的土豆,會先買幾個回家吃一次,再去成袋購買。
近幾年市民貯存秋菜的數量比以前下降了許多。一般有中老年人的家庭會購買100公斤左右的白菜、二三十公斤土豆、十幾公斤大蔥。因而,市民買秋菜也開始『團購』。買少了菜農不給送,鄰居就一起購買分開稱重。省去了往樓上搬菜的麻煩。
種植成熟後的飛躍
一次性集中上市量的減少,對窖貯、外銷和深加工的數量影響很小,足見菜農種菜的目的性明確,及其背後政府和民間合作組織發揮的作用。有機秋菜試點的成功,也預示著哈爾濱秋菜走品牌路線的開始。
減產10萬噸,意味著什麼
在哈爾濱市,秋菜生產是大事。種什麼品種、種多少、預計銷售價格,政府和農民合作組織都對菜農有細致的指導。然而今年,受到政策、市場和階段性氣候的影響,哈爾濱市郊區的秋菜種植面積比去年減少了8萬多畝,總面積30.8萬畝。市農委蔬菜處處長於鳳琴介紹,預計秋菜總量為84萬噸,比去年減少10萬噸。國家糧補政策的影響在今年顯現出來,種糧國家有補貼,種菜沒有,加之玉米價格好,一些農民改種菜為種糧。另外,今年胡蘿卜剛一播種就乾旱,一些受災地沒出苗,而到了7月又陰雨連綿,土豆、胡蘿卜全部減產。土豆減少3萬多畝,總產量為19萬噸。白菜的種植面積減少2萬多畝,但由於豐產,總產量為38萬噸,與去年基本持平。大蔥產量9.3萬噸、各種蘿卜產量11.14萬噸,比去年均有減少。
減少10萬噸對市民將產生什麼樣的影響?於鳳琴認為,今年預計84萬噸的秋菜產量可以滿足一次性上市的需求。但價格肯定會昇高,這在秋菜沒上市之前,政府和農民已有預測。如今從農藥、化肥到運輸價格都在上漲,蔬菜自然也會漲價。今年夏天,市民就沒看到過幾角錢一公斤的茄子,夏季蔬菜的價格都偏高。但蔬菜銷售也沒受影響,可以看出市民還都有這種承受能力。今年白菜的上市價就是0.5元一公斤,這是延續了夏菜價格一路走高的趨勢。
今年哈爾濱市郊區土豆產量的缺口是500萬公斤,但肇東、蘭西的土豆立即補充進來,甚至連訥河的都來了,可以看出現在全國是一個統一的大市場,絕不會有市民買不著菜的情況。
以往,哈爾濱市郊區的秋菜常常供大於求,到了秋菜一次性上市的末期,蔬菜批發商猛壓菜價,菜農為了讓菜不至於爛到地裡,白菜每公斤一角多錢就被拉走了。隨著政府指導的加強、農民信息來源的增多,更重要的是農村合作組織的作用更大地發揮出來,秋菜的生產將更加趨於供求平衡。白菜兩角多錢一公斤的場景,將只會出現在市民的回憶中。秋菜生產的成熟化,對於市民與菜農各方都更為有利。
鮮銷、窖貯、深加工分工明確
一次性上市的秋菜減少產量,如果不夠賣,是否意味著會影響窖貯秋菜的數量,冬季,市民在市場上將買不到地產的白菜、蘿卜等?市農委工作人員介紹,絕不會出現這種情況,因為在種植時,鮮銷、窖貯和深加工秋菜都有明確定位,郊區的秋菜種植基地也各有分工。以白菜為例,今年哈爾濱市共種植了十餘個品種,都是針對不同的種植目的選取的品種。
今年哈爾濱市窖貯秋菜的數量不但沒有下降,還略有增加。阿城區阿什河鄉是哈爾濱市最大的秋白菜窖貯基地。菜農種植目的十分明確,就是為了窖儲。這裡有通風良好的大型菜窖2700棟。阿什河街道辦黨工委副書記王殿友介紹,該鄉一萬畝的秋白菜生產基地,其中一半用於窖貯,今年預計將窖貯6000萬公斤,可出淨菜4200萬公斤,這些菜在12月份至明年『五一』前出售。今年秋菜開行價高,但無論多高,菜農都不會賣,因為窖貯菜價格肯定會更高,預計到時的售價將比目前的價格高出一倍,菜農每畝窖貯秋菜的收入也將比鮮銷菜高於一倍。
種植時用於深加工的秋菜一般為訂單種植,在香坊區石槽蔬菜種植基地,種植的一些適合醃漬酸菜的品種,蔬菜加工企業將直接收購這些秋白菜進行加工。
『大幫厚』這樣的白菜適合外銷,在外銷途中不會流失大量水分。哈爾濱市香訪區、道裡區等區許多秋菜生產基地依靠蔬菜供銷合作社和蔬菜經紀人的內引外聯,組織銷售,早就有了外銷訂單。今年哈爾濱市秋菜外銷形勢好,市農委工作人員介紹,這幾天正逢南方的產菜淡季,一天可以外銷五六十萬公斤。
秋菜種植分工的明確,是為了順應市民家庭秋菜貯量下降的趨勢,更是為了擴大秋菜的銷售渠道和提高農民的收入。對於市民來說,如果家裡有貯存秋菜的習慣,可以自家少量貯存,如果不貯存,冬季也照樣可以吃到農民貯存和企業化加工的本地秋菜。
有機秋菜實現零突破
早在前年,哈爾濱市郊區的秋菜種植就全部實現了無公害。市民吃菜有了安全保證。但政府在秋菜的安全和高標准生產上並未停步,設了四個有機食品種植試點。有機蔬菜的種植要經過三年的轉換期,這三年內讓土壤等各方面條件都達到有機標准。今年,哈爾濱市首次有了經過權威部門認證的、有證書的有機秋菜。
哈爾濱市首批有機秋菜出現在呼蘭區蒲井合作社,其社長董長玉介紹,有機秋菜共有2500畝,包括白菜、大蔥、胡蘿卜、甘藍、馬鈴薯等品種。在選種、施肥、撒藥等各個程序上都有嚴格的規定,由於秋菜生產每天都面臨著蟲害,防治病蟲害要施沒有化學合成的生物農藥。又如除草,需靠人工完成。有機秋菜的生產成本要高出無公害蔬菜的兩倍以上,而且生產出的菜沒有無公害的粗壯,產量比無公害蔬菜低一倍。但食用非常安全,營養價值也高。
哈爾濱市的首批有機秋菜有一部分是訂單種植的,被青島、大連的外貿企業預訂,深加工後出口。
有機秋菜在哈爾濱市的秋菜生產總量中還沒達到一個可觀的比例,但卻是一個新的起點。市農委蔬菜處白志懷介紹,隨著農業和市民生活的發展,蔬菜形成品牌出售是必然的發展之路。創造一個蔬菜名品,肯定離不開『有機』,北京、大連都有各自的有機蔬菜品牌,而哈爾濱市暫時沒有。實際,哈爾濱市的氣候和土地條件非常適合生產有機食品,目前外銷蔬菜的宣傳口號『寒地黑土、綠色食品』。通過目前有機秋菜的試點,慢慢達到規模化生產。有機秋菜的認證,不但可以預見哈爾濱蔬菜名品的出現,而且,它通過訂單種植,以及面向超市等地的銷售渠道,對秋菜的銷售和菜農的收入都有保證。同時,對市民食用秋菜質量的提高、生活質量的提昇都將有所促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