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政務·政策  >  政務
搜 索
王巨祿:堅定不移地促進我省民營經濟加快發展
2009-10-13 14:05:09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在省政協十屆七次常委會議上的講話(摘要)

  一、總結歷史經驗,從政治和經濟兩個方面深刻認識發展民營經濟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956年,我們曾自豪地宣布在城市完成了對私營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在農村實現了合作化。實踐證明,純而又純、公而又公的計劃經濟發展模式沒能促進生產力的發展。黨的十七大的政治報告和會上修改通過的新黨章中明確『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我們越來越清楚地認識到,國有經濟和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必須共同發展、互為補充、相互促進、共生共贏。

  2008年民營經濟已經佔到我國GDP總量的65%,對稅收的貢獻率達60%,全社會就業人數的73%,全社會新增的非農就業的80%以上,而且創造了佔全國總數66%的專利、74%的技術創新以及82%的新產品開發。回顧歷史,正視現實,我們對民營經濟的大發展、快發展充滿無限的信心。

  二、深刻認識民營經濟在應對金融危機的衝擊和走出發展困境所發揮的重要作用,提高支持民營經濟發展的自覺性和主動性

  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機,民營企業表現出了很強的抗逆性,各項經濟指標恢復很快。2009年前5個月,在全國規模以上國有工業企業利潤增幅同比下降較多的情況下,全國規模以上民營工業企業利潤同比增長2.4%,規模以上民營工業企業增加值同比增長達19.2%。

  (一)民營企業大多規模較小,機制靈活,知變、應變、善變能力強,恢復較快,在緩解經濟下滑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2008年在10萬餘戶民營企業被迫倒閉、出口市場嚴重受阻的情況下,民營企業的出口仍佔全國總額的68%,全國經濟增量的近80%來自民營經濟。我省的民營經濟2008年實現增加值3481億元,比上年增長22.5%,拉動全省GDP增長7.7個百分點。

  (二)民營企業數量多、門類全、產業領域寬,吸納就業的空間大,對緩解就業壓力的作用突出。2008年民營企業500強共吸納就業413.27萬人,同比增長19.87%。今年以來,全國實現新增就業472萬人,其中90%以上都是在非公有制企業就業。

  (三)民營企業在發展的起步階段往往起點低、規模小、投資少,適合人人就業、家家創業,促進居民家庭的財產性收入增加,對擴大內需、拉動消費、帶動經濟增長、維護社會穩定的作用十分明顯。今年上半年我國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長9.8%,扣除物價因素,實際增長11.2%;農村人均現金收入增長8.1%,扣除物價因素,實際增長8.1%。今年前7個月我國社會商品零售總額增長15%。發展民營經濟是促進就業、鼓勵創業、積累家業、增加公民財產性收入的有效途徑,是保持社會旺盛的消費水平、促進經濟結構調整、恢復經濟持續增長的積極措施。

  (四)民營經濟調整快、效率高、拓展能力強,有利於技術進步,加快經濟結構的調整和進一步優化。民營經濟固有的靈活機制、高效的決策體制和產業分布廣的特點,決定了在新一輪的競爭中,很可能走在結構調整和新興產業發展的前列,更多的民營企業可能佔領技術創新的制高點。

  (五)民營企業自籌資金、自我發展、自主經營,不需要政府的更多投入,在應對金融危機的情況下為國家財稅增長提供了重要的支橕。2008年我省的民營企業實現稅收426億元,比上年增長37.9%。2009年上半年全國總稅收完成29530.07億元,同比下降了6%。但來自民營經濟的稅收仍然保持同比28%的增長,7月份同比增長42%。

  我省應該以金融危機的衝擊為契機,進一步轉變觀念,提高對民營企業發展的重視程度,加大支持力度,不失時機地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

  三、著力解決實際問題,支持民營企業做大做強,實現更好更快發展的幾點建議

  一是,繼續把發展民營經濟作為檢驗思想是否解放的重要標志,有針對性地解決障礙民營經濟發展的思想認識問題。黑龍江得天獨厚的黑土地不自覺地讓人們滋生了濃厚的小生產意識,滿足現狀、自給自足,缺乏商業傳統和創業精神,競爭意識不強,發展社會化、專業化大生產的熱情不高。在這種體制下形成的有計劃安排就乾就發展,沒計劃安排就坐、等、看,崇尚『大鍋飯』、平均主義,留戀低標准的福利待遇,等等。這些看不見、摸不著、說不出的舊習慣理所當然地應作為新形勢下解放思想,落實科學發展觀應當解決的重要課題。

  二是,全面深刻理解我們的基本經濟制度,從實際出發,大膽探索公有制實現形式的多樣化和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新路子。制定鼓勵性政策,摒棄局部利益、眼前利益,著眼大局,打破地域和行業限制,不論成份重發展,不求比例看效益,推動中央企業和地方企業合作,國有經濟和民營經濟合作。

  三是,用發展民營經濟促進經濟結構調整,推動國有企業不斷地深化改革。各地方的實踐早已經證明,在傳統計劃經濟地區發展民營經濟可以催生『?魚效應』,推動國有企業的改革,為國有經濟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四是,用發展民營經濟帶動投資規模的擴大,提高投資效益。民營經濟不發達,投資主體單一,投資要求不強烈,始終是制約我省經濟規模上不來的瓶頸。從民營企業和民間投資佔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量的比重來看,2008年遼寧省已達74.8%,內蒙古達60%以上,而黑龍江僅為35.4%。所以,必須大力發展民營經濟,完善投資的市場激勵機制,不斷培育新型的多元化投資主體,引導社會資本進入投資領域。

  五是,堅持觀念創新,完善發展思路,全力推動,催生自然人成為市場經濟的主體。對個體、私營企業的注冊登記、稅收、貸款、用地等方面應突破傳統禁錮,徹底清除和取消各種不利於發展的條條框框,讓個體民營企業真正享受到應有的國民待遇。

  六是,通過抓市場促進產業集聚,發展區域經濟,推動城鄉一體化進程。我們應認真學習浙江的經驗,通過發展各種各類的市場,解決了民營企業商品流通和資源的合理配置問題,為有針對性的招商引資創造了條件,形成了企業生成的集群效應和產業發展的集聚效應。

  七是,重視人纔,重視技術創新,走科技興業之路。我省一些有實力的民營企業紛紛建立了科研所、技術開發中心,與科研院所、大專院校聯手設立了獎學金、科研基金、博士後流動站。引人纔、搶人纔、育人纔已經蔚然成風。建議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切實重視人纔和科技進步,促進結構調整和新興產業加快發展。

  八是,重視教育和管理,盡快培養一批依法經營、照章納稅、文明經商、誠實守信,懂政策、會管理、能開拓的民營企業家。積極推進企業的信用體系建設,強化市場秩序建設,科學管理,嚴格監督,開展假冒偽劣產品專項治理。保證民營企業健康發展,培養一批能夠做強做大的民營企業家。

  九是,切實轉變政府職能,積極為民營經濟發展創造良好環境。當前突出的問題是軟環境不好。機制和制度缺失,辦事效率低下,甚至利用公權謀私,經濟糾紛訴訟時間長,甚至還存在司法不公的現象。沒有正當理由的亂贊助,沒有意義的亂評比,沒有依據的亂攤派和濫用公權的亂檢查,以及利用公權指定自己下屬單位不適當的行使政府職能,巧立名目的亂收費,等等依然屢禁不止。這些都是軟環境建設中應當而且必須解決的問題。否則,招商引資簽約多、落地少的現象不會發生根本改變。

  十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學習借鑒外地的經驗是加快我省民營經濟發展的一條捷徑。浙江省已有45萬戶民營企業,180多萬個體經營者,大小老板佔城鄉人口的4%。民營企業產品創造的注冊商標達29萬件,境外注冊商標累計1600萬件,已擁有馳名商標221件,著名商標1586件。遼寧省的民營經濟也和黑龍江一樣,起步比較晚,但現在我省民營經濟總量規模僅是遼寧的一半,規模以上的民營工業企業增加值僅是遼寧的五分之一。這些數字的背後表明大膽創新的突破性政策,紮實具體的工作措施,寬松和諧的發展環境,是民營企業迅速發展的真諦。

責任編輯:於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