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外大型賽會開幕式的點火儀式,一直是其重頭戲,事關賽會的精彩與影響力。觀罷全國十一運會開幕式點火儀式,讓人脫口而出的是:點火方式新穎而出人意料。
除了首棒的山東籍奧運冠軍劉春紅是意料之中的人選外,其他的王峰伉儷同傳火炬、第三棒的三人同傳,第四棒的五人同點均是意外組合,非常有創意。當觀眾還在詫異時,聖火卻以5000人『薪火相傳』的方式點燃了主火炬。怪不得事後,無論是現場觀眾還是電視機前的觀眾,都有人稱沒看明白聖火是如何點燃的。正是因為這個點火方式出人意外,在他們還沒思想准備時便悄然點燃了。
一句話:挺絕。
近些年的一些重大賽會的點火方式各有千秋,『各村各有高招』,讓人記憶深刻,津津樂道。
像2000年悉尼奧運會的『水火交融』、1992年阿爾貝維爾冬奧會的『箭射靶心』、2004年雅典奧運會的『火炬點頭』都給人們留下深刻印象。當然,北京奧運會的李寧利用『維亞』空中點火,更是讓人嘆為觀止。
咱們家鄉承辦的哈爾濱大冬會的點火儀式也相當精彩,用冰球與冰壺先後撞擊而點燃主火炬,所產生的效果讓人為之擊節,堪稱歷屆大冬會最好點火方式之一。不少觀眾都驚異這點子是怎樣想出來的。
這些都為賽會增添了光彩,也為東道主博得面子。
話又說回來了。
各種重大賽會點火方式與電影一樣,是一門遺憾藝術。從這個思路說開去——此屆全運會開幕式點火儀式讓人記憶深刻。興奮之餘,我感到有些美中不足——在最後火炬手點燃主火炬之前,5000人的助演隊伍卻事先點燃各自手中的火炬,而失去了懸念。
如果改成這樣::助演隊伍先『保持沈默』,在主火炬手做出點火動作時,再先後點燃各自手中火炬,並形成波浪狀,直至將主火炬點燃。也就是說,主火炬手與助演隊伍有機互動,相得益彰,會將『薪火相傳』的主題體現得更加淋漓盡致。
或許,這樣改動效果會更好些。
在此屆全運會開幕式結束的那晚,不少新聞同行都不約而同地說到這個點火方式,在贊譽有加的同時,也都說到值得改動的地方,與我的觀點基本相似。這不能稱其英雄所見略同,只說如此改動會錦上添花,好上加好。
當然,仁者見仁,義者見義。應該說明的是,我並非『雞蛋之中挑骨頭』,只是因為喜歡而企望更好。
有一則廣告說得好:沒有最好只有更好。這也是這篇小文要說的主要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