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新聞網訊 據黑龍江日報報道,『錦繡河山美如畫,祖國建設跨駿馬,我當個石油工人多榮耀,頭戴鋁盔走天涯……』歌曲《我為祖國獻石油》以其剛毅豪邁的大慶精神和鐵人精神,激勵著幾代中國石油人走過不平凡的歲月,在大江南北傳唱40多年不衰,它蘊含著黑龍江人對共和國最真摯、最深厚的感情。
國慶節前夕,記者踏上了這首歌曲誕生的土地——大慶,向飽經滄桑的『老會戰』問好,看看新石油人的風采,親身感受與共和國一起成長的大慶油田的發展與變遷。
石油工人的『戰歌』代代傳
記者來到了被稱為『永不卷刃的尖刀』的1202鑽井隊,該隊1953年3月在玉門油礦由中國人民解放軍19軍57師轉業的一個排為基礎組建而成,1960年到大慶參加石油會戰,是與鐵人王進喜所在的1205鑽井隊一樣名聲赫赫的一支鑽井隊。
接待我們的是該隊年輕的黨支部書記艾鑫,他介紹說,《我為祖國獻石油》自上個世紀60年代在大慶誕生並在全國唱響以後,一直伴隨著一代又一代石油人的成長,已經成為了名副其實的『石油戰歌』,至今在大慶油田傳唱不衰。而這首歌的歌詞:『頭頂天山鵝毛雪,面對戈壁大風沙,嘉陵江邊迎朝陽,昆侖山下送晚霞……』正好印證了1202鑽井隊走過的足跡。建隊以來,1202鑽井隊先後轉戰克拉瑪依、四川、遼河、江漢等7個油田,創出了2項世界紀錄、5項全國紀錄、11項大慶油田紀錄,為中國石油工業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艾鑫說:『如今年輕一代的石油工人依然保持著老一輩石油工人的優良傳統,繼承和發揚了大慶精神和鐵人精神。他們也像老一輩那樣愛「拉歌」,只要開大會,就要一個隊接一個隊地唱歌。大家既唱《我為祖國獻石油》、《咱們工人有力量》這些經典老歌,也唱《當兵的人》、《五星紅旗》等新的流行歌曲,成為油田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精神富有讓我們乾勁十足
劉正魁老人是參加『大慶石油會戰』的老一代石油人,是1202鑽井隊的第四任指導員。回想起那時的經歷,他感慨地說:『當時的生活條件非常艱苦,沒有路,沒有住的地方,吃不飽……但是我們的精神是富有的,大家在一起不比物質,而是比精神、比乾勁。每當工作累了或遇到大的困難,我們就一起唱歌,《我為祖國獻石油》、《咱們工人有力量》……唱得群情激昂,自豪感油然而生,大家就又乾勁十足了。』
『老會戰』陳福勛是1205鑽井隊的第四任指導員,他向記者講述了歌曲《我為祖國獻石油》創作過程中的一個鮮為人知的細節:『當時全國各地的文藝工作者都到井隊蹲點,體驗生活,把油田的文化生活一下子就帶動起來了,我們走到哪裡,就把歌聲帶到哪裡。記得有一次,《我為祖國獻石油》的詞作者薛柱國拿著歌詞向我們征求意見。他的原詞是「我當個鋁盔工人多榮耀」,當時我們的工人沒有像現在那樣的安全帽,都是戴鋁盔,所以歌詞中纔說「鋁盔工人」。但我覺得應該突出「石油工人」這個形象而不是鋁盔工人,就給他提了意見,他當時就高興地說,你提的意見太好了!於是就把歌詞改成了「我當個石油工人多榮耀」。後來這首歌由劉秉義演唱之後,馬上就在油田傳唱開了,而且每唱起這首歌,都能增強我們石油工人的自豪感和榮譽感。』
用『歌聲』傳遞一種力量
《我為祖國獻石油》的曲作者是我國著名作曲家秦詠誠。如今在北京定居的秦老,在電話裡為記者講述了他與大慶的不解之緣。
『1964年,中國音協組織各地音樂名家去大慶體驗生活,沈陽音樂學院當時請李劫夫去大慶,後來李劫夫提出帶我去,我那時纔30多歲,是音樂學院的年輕教師。我們到1205鑽井隊生活了三天,跟著鐵人一起生活,一起吃飯,一起開會,一起學習,一起下井場,這三天對我的教育很大。石油工人就像電影《創業》裡講的那樣,坐火車長途跋涉直奔大慶,連家都沒有回,在沒有鑽機的情況下克服一切困難開采出石油,他們的英雄氣質對我教育很大。所以當我看到歌詞《我為祖國現石油》時就為之一震,覺得這歌詞很有意境,很有感情,能夠概括石油工人的精神面貌。我一邊拿著歌詞,一邊哼著曲調,用了二十分鍾就把歌曲一氣呵成完成了。』
秦詠誠感慨地說:『《我為祖國獻石油》的產生真的是一種巧合和緣分,音協組織作曲家去大慶時,劫夫問我能不能去,當時我正發高燒39度,可是在要去大慶的前一天,高燒竟然奇跡般的退了,於是得到了這次去大慶的機會。還有就是選歌詞時,老前輩們先選的歌詞,可是輪到我選歌詞時,恰好《我為祖國獻石油》還沒有人選,而我看到這個詞非常有感覺,於是這首歌曲就在巧合和機緣中產生了。』
由於這首歌的廣泛影響力,秦詠誠被大慶石油人稱為『大慶的兒子』,被石油工業部授予『石油工人作曲家』、『榮譽石油工人』的稱號。此外,他創作的《我和我的祖國》、《滿懷深情望北京》等歌曲也深受聽眾喜愛,廣為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