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荒版畫是我國版畫的一個重要流派。無論是在創作體裁與手法上都有很大的創新,帶動我我國版畫藝術的發展,成為我國3個最重要的版畫流派之一。
藝術特點:北大荒版畫的作品以北大荒的自然風光與下鄉青年的勞作與生活為主。改變了我國木刻以黑白為主要色彩的藝術表現手法,更多地使用色彩作為主要的造型手段,增強了套色版畫的藝術感染力,開創了我國現代創作版畫風格流派的新格局。北大荒版畫家采用層壓膠合板作為木面木刻的版材,使北大荒版畫多數作品的畫幅尺度動輒達到數千平方厘米,與傳統的『小版畫』不同,令觀賞者感受到更加強勁的視覺衝擊與心理衝擊。
代表人物:晁楣是北大荒版畫的公認的畫派領軍人物,創始人之一。1931年生。山東菏澤人。擅版畫。美協黑龍江分會。
發展歷史: 1931年出生於山東菏澤。1958年從部隊轉業後參加北大荒軍墾並致力於版畫創作,成為北大荒版畫的創始人。1962年調至黑龍江省美協任專業畫家。1988年獲優秀中青年專家特殊貢獻獎,1990年獲日本日中藝術交流中心貢獻獎,1991年獲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1992年『晁楣版畫藝術陳列館』在山東菏澤正式開放,1996年獲『魯迅版畫獎』。現任黑龍江省版畫院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中國版畫家協會副主席。曾在60多個國家展出,作品被中國美術館,山東、江蘇、遼寧、四川、黑龍江等省級美術館與博物館,法國國家博物館,歐洲木版基金會,日本神奈川現代美術館等機構收藏。出版《晁楣作品選集》、《晁楣版畫近作集》、《晁楣版畫》,《畫境中的審美軌跡》、《畫內畫外》等文集。代表作有《第一道腳印》、《北方的九月》、《荒原之夜》、《北方的早晨》等。1958年,以十萬轉業官兵開墾北大荒為背景而產生了第一代北大荒版畫的作者群體和北大荒版畫作品。晁楣,張作良,張禎祺,杜鴻年,張路等是這一時期的主要作者,北大荒版畫就從他們手裡誕生,他們這一時期的作品就是原汁原味的北大荒版畫,這些版畫的特點就是北大荒版畫的特點,這些版畫的風格就是北大荒版畫的風格,這些作品是北大荒版畫的標准作品。
1968年以百萬知識青年奔赴北大荒的廣闊天地為背景而產生了第2代北大荒版畫的作者群體和北大荒版畫作品。此時的北大荒還存在,百萬知識青年和10萬轉業官兵雖然不同,但群體上和生活上又很相似,其北大荒版畫的作者群體中又沒離開北大荒的第一代作者如郝伯義,李億平,楊凱生等,因此這一時期的作品不失北大荒版畫的特點和風格,只是畫面尺寸更大,場面更大,色彩更豐富,造型設計更大膽,因其造型力求精確,多少失去了粗獷拙雅的效果,因此有時被稱為新北大荒版畫。這一時期的主要作者還有趙曉沫,趙仁,劉榮彥,周勝華,張朝陽,陳玉平、王璞等。這一時期的北大荒版畫作品在特定歷史環境下,也有一些迎合當時政治環境所創作的主題性作品,題材上脫離了北大荒版畫表現現實生活的特點,但總體上繼承了北大荒版畫的全部特點,在當時也有著很大的影響和輝煌,1974年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25周年全國美術作品展覽展出的全部430件美術作品就有北大荒版畫作品20幅,佔全部展出美術作品的4.6%。佔全部展出的版畫作品中的14.5%。
1978年至1990年為第3時期,這時的北大荒已經變成了北大倉,產生北大荒版畫的特定歷史,特定的環境,特定的人群,特定的生活都發生了質的變化。這一時期北大荒墾區的版畫作品及以後的作品,明顯受國外,特別是日本版畫的影響,除保留北大荒版畫特點和風格的作品外,許多是制作精細,誇張變形,采用柔和的水印和絲網印制,給人一種甜美輕松浪漫優雅的藝術感覺的力求完美的版畫作品。這些版畫已和北大荒版畫有了明顯差別。在1991年至2008年這段時間裡,黑龍江版畫事來進入一個穩態發展全面推進時期。我國的整體美術環境呈現了中西文化碰撞,傳統與現實交匯,古典與現代後現代並存的多元發展格局。美術家創作取向更加自由。在這種形式下,為了提高版畫創作水平,把畫家深入生活落到實處,省美協在佳木斯建立了版畫創作基地。版畫家們更加重視視覺語言的研究和藝術思維的突破。於承佑、張洪馴、鄭子江、陳龍等人都是在這方面有的突破的藝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