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黑龍江一造林老人傾盡所有植樹造林 無力繼續投入犯難
2009-10-19 16:55:59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張福如既為樹木的成長高興,也為其未來懮心忡忡。記者樊金鋼韓麗平攝

  黑龍江新聞網訊 據黑龍江日報報道,15年前,他從正廳級崗位退休後,選擇去荒山植樹;如今,當他傾盡積蓄呵護的幼苗已綠樹成蔭時,卻因為無力繼續投入而面露愁容——

  盡管得到村民的指點,采訪車還是開過了頭。像民居點綴在莊稼地裡一樣,張福如的居所隱身於樹林中,『騙』過了記者的眼睛。15年來,從正廳級崗位退下來的張福如如此低調,以至於村民只知道他是個愛栽樹的老張頭。本報從2002年開始曾多次報道過這位堅守綠色夢想的老人。如今,他的困境再次引起我們的關注——15年來,他傾盡積蓄植樹;如今,他已無錢繼續投入,他面露愁容。

  張福如說:『我75歲了,眼看著侍弄的樹苗越長越高,我卻沒錢再投入了。放棄吧,覺著太可惜;繼續吧,又一時找不著投資者。』

  植樹種草花光積蓄不改初衷

  1995年,張福如從省計委主任職位上退休後,和老伴來到哈爾濱市賓縣居仁鎮大龍溝,承包500畝荒地,開始人生新的創業。當時,這片廢棄地是典型的荒山禿嶺。由於自然破壞和人為砍伐挖土,該荒地水土流失嚴重,僅水蝕溝就有26條。『我就是要改變人與環境的關系,保護我們寶貴的黑土地,讓子孫後代生活在良好的生態環境裡。』張福如當時下定了決心。

  他和老伴在一棵老榆樹下搭個地窨子,過上了無水無電的『蠻荒』生活。冬天返回哈爾濱,天暖了再去大龍溝。2000年,張福如蓋了房子,又打了深水井,就一年四季定居於此,一心撲在植樹種草事業上。面對村民的誤解甚至毀綠、盜伐,他從不退縮。對村民,他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終於得到鄉親們的理解和尊重。15年來,他花光了自己和老伴所有的退休金和積蓄,還向孩子們『募捐』了幾十萬元。

  變綠變富給山林插上夢想雙翼

  為了保護生態環境,張福如做了個20年規劃:『第一個10年核心是荒山變綠,植樹種草遏制水土流失;第二個10年核心是變富,要讓自己的樹林產生效益,為鄉親們帶個好頭。』

  為了第一個『荒山變綠』計劃,張福如要先讓荒地變肥,恢復和提高地力。他『興修水利』,建成可儲水2萬立方米的微型水庫,解決了灌溉問題,滋養了飛禽小獸。他僱人拉來500卡車黑土填平凹地,改善土質。他還在山崗下挖20多條截流溝,減緩地表徑流速度。功夫不負有心人,他的承包地如今已綠滿山川。他的『王國』裡林木錯落有致,楊、榆、柳、雲杉、紅松等樹達70餘種。15年裡,他植樹30萬棵,成活21萬株。如今『變綠』已經成為現實。秋風起時,林濤悅耳,他得意地將板房命名為『聽濤閣』。

  關於第二個計劃『變富』,他也進行了一些探索和思考。張福如告訴記者,在樟子松上嫁接樹齡30~40年的紅松,這些紅松苗在3~5年裡就能結松子,每棵樹每年約能賣松子100元。此外,他還和我省一家大型中醫醫院開展合作,該醫院用山核桃的青皮作原料,研制出一種治療食道癌的中藥,目前批號已辦下來。他已經和這個醫院合作了4年。他說,目前,我省約有5000萬畝水蝕溝需治理。如果抓住集體林權改革的機遇,探索銀行貸款財政貼息的辦法,可推進農民植樹造林。以每個農戶分得200畝集體林地計算,100畝種1000棵紅松,100畝種1000棵山核桃。則6~7年後,紅松年可獲利10萬元;10年後,山核桃年可獲利5萬元。張福如說,這是以短養長、以林養林的一個辦法。

  賣苗引資在困境中艱難守望

  在植樹實踐中,張福如不忘對環境進行思考。2000年,他總結出了一套創建生態家園的理論,並應用於綠化中。他掰著手指頭說:『要想建生態家園,就要興水利建梯田多栽樹,提高地力;要合理利用土地;要保護野生動植物;要探索資源永續利用;要節約能源和水;要講究環境衛生;要提高對生態的認識……』

  思考和付出換來了收獲。張福如指著郁郁蔥蔥的樹林告訴記者,他的林木資產經專業人士評估達850餘萬元。但他卻為未來的發展犯愁——自己已經沒有錢再投入了。繼續還是放棄?他陷入兩難之中。

  因為土壤條件、苗木密度等原因,一些樹苗已經非挪不可了。他設想,將來把一部分優質樹苗賣出,換來現錢繼續自己的事業。為此,他曾想找個中間人出面幫自己賣樹,未果。張福如帶領記者在承包地盤桓,逐個介紹自己的『心血之作』:1~2米高的雲杉,6萬棵;4米左右高的樟子松,2萬棵;胸徑2公分以上寬的大葉垂柳,1萬棵。

  張福如說,為了長遠發展,他想引進合作者,成立正規公司,進一步實踐自己的生態家園理念。然而,這兩個方案目前都沒有落地。秋風吹起,秀木勁草搖擺,等待它們未知的命運……

責任編輯:邵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