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農墾紅興隆分局糧食增產4.2億公斤創歷史最高
2009-10-20 09:42:47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陸書鑫 周紹斌 井洋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黑龍江新聞網訊 據黑龍江日報報道,金秋的北大荒,稻谷飄香。在友誼農場第五管理區第二作業站農業部玉米高產攻關示范田裡,金黃的玉米均勻整齊列隊,每株上尺長的雙穗探頭下垂。『今年夏天,李克強副總理來紅興隆分局考察時看的就是這片地。』種植戶張軍高興地說:『今年春季乾旱、夏季低溫寡照多雨,但精准的勻播技術,讓我的玉米一畝保苗達到5000棵,還結兩個棒,最少能打上1000多公斤。』

  9月27日,農墾總局紅興隆分局農業局公布的數字顯示,今年這個分局糧豆實割實測總產量為63.4億斤,刷新了2008年55億斤歷史最高紀錄,增產幅度8.4億斤。

  紅興隆分局的糧食產量連年攀昇。五九七農場水稻最高畝產已達到1814斤,領先世界水平;八五二農場榮登墾區旱田作物高產攻關六項榜首。如何在高起點上提高糧食生產能力?分局以『三個調整』為抓手,以『三個推進』為切入,以『一個整理』為突破,創造了新的增產奇跡。

  『三個調整』即調整種植業結構、調整科技種植模式、調整農機化力量;『三個推進』即推進農業標准化、農業精准化、社會服務化進程;『一個整理』即整理土地,提高使用面積最大化。今年分局將糧豆種植面積調整為632.2萬畝,其中玉米與水稻高產高效作物面積為466.5萬畝,比去年增加了71.2萬畝。推廣農業、農機各十項新技術,新引進數字化、智能化機械75臺套,精准化農業機械存量達到475臺套,輻射面積180萬畝。

  全局現代農業機械保有量已達到14萬臺,總動力141.5萬千瓦,農業機械化率達到98.5%,旱田機械化率達到99%,玉米和水稻實現了全程機械化。普及推廣機械勻播技術,使播種均性合格率由不到20%提高到95%,極大地提高了勞動生產率,小麥實現4天播完,大豆和玉米實現一周播完,水稻在5月25日前全部插秧完畢。對邊角隙地、大地頭、大濠邊、小池田等進行整理,新增加播種面積26.3萬畝。

  為了挖掘單位面積糧食生產能力,分局投資9137萬元,開展了以改造中低產田為主的土地治理工作,治理面積7.2萬畝,其中旱改水田0.4萬畝、老水田改造3.55萬畝、旱田治理3.25萬畝,新增灌溉面積0.57萬畝,改善灌溉面積3.55萬畝,改善除澇面積3.08萬畝。同時,投入資金4464萬元,加強農業重點項目建設力度,實施了12個農場、4個作物、20個高產創建項目,首次實現了農場全覆蓋,項目區內新增優質糧食產量1573.7萬斤。

  由於耕地達到秋季一次復式深松35~50厘米整地標准,形成了天然的蓄水庫,春季全部實現不動土播種,玉米、大豆、水稻三大作物采取世界最先進的芽種勻播技術,提前10天適時早播,『秋水春用,春旱秋防』,保證了青苗率,延長了生長周期,有效地提高了抗災能力。友誼農場第五管理區第二作業站玉米采用芽種勻播技術後,保苗株數由原來的3500株增加到5000株,且株距均勻整齊為20厘米,確保了『噸糧田』目標的實現。八五二農場小麥在精准化農藝措施下耕種,苗齊度平均提前7天,加之大農機整地質量標准高,?情保持良好,有效地抵御了旱災和低溫冷害的侵襲,1060畝小麥平均畝產達到944斤,為墾區最高紀錄。

  分局依托21個固定監測網點,對六大作物病蟲害進行監測,共發出6次警報,對水稻潛葉蠅、負泥蟲、大豆細菌性褐斑病等進行了准確測報,有效防治蟲害發生面積379.1萬畝和病害發生面積388.2萬畝。同時,為了增強農業抗災能力,創新技術合成施用方式,將大型節水噴灌、分層施肥、化控等20餘項技術進行套裝使用。八五二農場大豆在旱情還不明顯時,提早進行大型節水噴灌防旱、分層施肥壯苗和化學促生長技術,使苗期加快了生長抗旱能力大大增強;在持續低溫時,又采取化控措施抑制生長,通過分層施肥來促進籽粒成熟,實現畝最高產量達到600斤。農業科技的套裝使用,使水稻統供芽種、玉米大壟壟上覆膜、測土配方施肥、水旱田勻播、旱作滴灌等技術得以廣泛應用,實施面積1679萬畝,增加糧食產量8.4萬噸,實現節本增效2億元。

責任編輯:邵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