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黑龍江省墾區把握規律奮力實現『三步走』戰略目標
2009-10-21 09:37:14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隋鳳富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黑龍江新聞網訊 據黑龍江日報報道,黑龍江墾區自2005年糧食總產首次跨上200億斤臺階之後,到2009年又新增130億斤,糧食總產達到330.5億斤,商品糧總量突破300億斤,4年走完了以往16年走過的路,向新中國60華誕獻上了一份厚禮!當此之際,需要認真回顧總結墾區開發建設的偉大實踐,深刻把握發展規律,在黨的十七大和十七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指引下,按照省委省政府和農業部部署,全面實施墾區現代化『三步走』戰略,完成黨和國家交給的建設現代化大農業的光榮任務。

  一、科學總結墾區六十多年光輝歷程

  回顧總結所走過的道路,尋找規律、把握規律,是科學謀劃未來發展的重要工作方法。60多年來,北大荒風風雨雨,經歷了兩個重要歷史階段。

  第一階段,是墾區開發建設的頭30年。響應黨的號召,來自祖國四面八方的建設者克服了難以想象的艱難困苦,在北部邊疆莽莽荒原上建立了大型國有農場群,建成了國家重要商品糧生產基地,創造了人類墾殖史上的奇跡。我們從人拉肩扛的手工作業中走過來,實現了土地的大規模機械化經營,完成了一個時代的跨越;我們初步構建了比較完備的產業體系,社會事業相應發展,站穩了腳跟;我們經歷了若乾次重大體制變革,建成了獨特的農墾體制。

  第二階段,是墾區開發建設的第二個30年。經過改革開放的洗禮,墾區建成了統分結合雙層經營體制,率先實現了農業現代化。農業生產力水平從追趕農村,超越農村,到引領和拉動周邊農業農村協調發展,取得了歷史性進步。初步建成農業產業化經營模式,經濟結構調整步伐加快。北大荒人不僅承擔起了維護國家糧食安全的歷史重任,人均收入也超過農村一倍並建立了比較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農墾城鎮化進入快速發展時期。農墾管理體制大體穩定,開始實施『整體政企合一、內部政企分開』改革,這種經過實踐檢驗、並繼續健全完善著的體制,是舉世罕見的重大創舉,具有很強生命力。以胡錦濤總書記稱贊農墾取得『巨大成就』、成為國家農業現代化『排頭兵』為標志,墾區展示了中國現代農業的光明前景。

  黑龍江墾區糧食總產登上第一個100億斤臺階用了48年,登上200億斤臺階用了10年,登上300億斤臺階用了4年。在不斷攀登新高峰的過程中,三代北大荒人創造的寶貴經驗值得我們認真總結和借鑒。

  第一,必須始終把墾區的前途命運與國家戰略和全省大局緊密結合在一起。只有以維護和實現國家利益為己任,通過快速發展承擔起與生俱來的引領示范帶動農村的歷史使命,墾區纔有生存與發展的空間,纔能得到國家和省的關懷、扶持與支持,黨的各項政策纔能真正農墾化,具體化,落實到基層和老百姓身上。

  第二,必須始終弘揚北大荒精神,踐行北大荒核心價值觀。只有把北大荒精神和北大荒核心價值觀作為傳家寶堅持和傳承下去,纔會有強大的精神動力攻堅克難,創造出一個又一個人間奇跡,為農墾事業代代相傳提供深厚的文化積淀和有力的精神支橕。

  第三,必須始終堅持改革開放。只有不斷深化改革,努力創建新體制新機制,纔能極大地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把各方面的優勢結合起來,不斷推進現代農業和農墾經濟快速發展,只有以寬廣的胸懷和自信的心態迎接來自國內外的投資、技術、管理和新思想新理念,纔能努力創一流站排頭。

  第四,必須始終堅持自主創新。只有不斷開發、推廣、應用以寒地水稻旱育稀植為標志的一系列重大技術措施,不斷創造良種良法結合、農機農藝配套的本地化栽培模式,不斷提高勞動者掌握和應用技術的水平與能力,纔能有力地支橕國家重要商品糧生產能力建設,實現糧食總產、單產快速跨越新臺階。

  第五,必須始終堅持結構調整。只有不斷優化經濟結構、產業結構、大農業內部結構和種植業結構,創建一批在省內外、國內外有影響力的產業化龍頭企業,打造具有世界號召力的品牌,纔能不斷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形成強大的農墾綜合競爭力。

  第六,必須始終堅持以人為本和『六民』理念。只有切切實實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北大荒人的根本利益,堅持不懈地實施十大民生工程,使墾區的改革發展成果更好地惠及廣大人民,纔能凝聚全民力量投身墾區現代化建設偉業。

  第七,必須始終抓好黨的建設。只有堅持不懈地抓好黨的自身建設,充分發揮黨委核心作用,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和共產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建設一支堅強有力的高素質乾部隊伍,纔能真正做到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團結帶領全體北大荒人攻堅克難,快步攀登新高峰。

  二、精心謀劃墾區長遠發展目標

  越是在取得成績的時候越要保持清醒頭腦,牢記兩個『務必』,決不能把成就變成了包袱,驕傲自滿,故步自封,歷史車輪快速經過身旁而渾然不知。十七屆四中全會深刻指出:過去先進不等於現在先進,現在先進不等於永遠先進;過去擁有不等於現在擁有,現在擁有不等於永遠擁有。這是一劑強效清醒劑。我們要牢記中央語重心長的告誡,要比以往有更加強烈的懮患意識,以前所未有的危機感、緊迫感和責任感,靜下心來,沈下身子,思考長遠,謀劃大局,振奮精神,加快發展,永不辜負黨和人民的重托。

  改革開放初期,由鄧小平同志提出『三步走』戰略,明確了我國奮斗目標、政策導向,極大地鼓舞和鞭策了全國各族人民。到1995年,我國提前完成了國民生產總值翻兩番的目標,我們黨又及時提出了『新的三步走』戰略。在建國60周年國慶招待會上,溫家寶總理指出:我們正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再過40年,將迎來新中國成立100周年。到那時,一個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將巍然屹立在世界東方。

  黑龍江墾區是農業領域的國家隊,必須在新的歷史起點上,謀劃好下一個30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

  第三個30年,將是墾區建設現代化大農業新的歷史時期。基本目標就是,完成現代化大農業建設任務,打造國際一流的現代農業企業集團,率先在全國建成富裕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新墾區。

  具體分三步走:

  第一步,實現跨越。到2012年人均收入達到全國城鎮人均水平,城鎮化率和基層群眾生活質量大幅提昇。商品糧生產能力進一步提高,掌控糧食的能力初步形成。北大荒集團總公司實體化運作,帶動墾區進入工業化中期階段。『新五區』建設卓有成效,場縣共建機制更加完善,帶動一批農村走上農業集約化經營之路。

  第二步,奮力超越。到2020年人均總收入達到沿海地區水平,墾區總體上建成生態型宜居區。形成新增100億斤商品糧生產能力,掌控糧食的能力再提高一倍以上。北大荒集團總公司『五個中心』基本建成,躋身世界500強,形成能與國際同行業相抗衡的強大核心競爭力,墾區進入工業化後期。農墾產業與周邊經濟有機融合,帶動一批農村走上城鎮化道路。

  第三步,追求卓越。到2037年前後,也就是墾區開發建設90年之際,人均總收入達到發達國家水平,城鎮化率和經濟結構整體進入現代化階段。北大荒集團總公司整合資源的重點轉移到國外,主動參與國際糧食安全事務。經濟實力和綜合競爭力大幅提高,所創造的經濟總量與所掌控的資源相匹配。對周邊農業農村輻射帶動能力更加強大,基本建成符合中國國情的有特色的現代化大農業模式。

  三、充分發揮龍頭企業領軍作用

  如果說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的戰略思維是靈魂的話,那麼墾區的龍頭企業就應該是整合資源、實現戰略目標的威武之師、文明之師、和諧之師,是追求卓越的核心骨乾力量。我們必須加快整合,把分散的力量積聚成強大合力;必須深化改革,建成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形勢的管理體制和符合發展規律的激勵約束機制;必須自主創新,密切跟蹤前沿科技,在產品開發、相關領域的新技術革命上起到引領作用;必須打造隊伍,以黨的自身建設帶動職工隊伍建設,吸引數以萬計的大中專畢業生投身農墾事業,大力弘揚北大荒精神全面踐行北大荒核心價值觀,在加快現代化大農業建設過程中實現北大荒人的全面發展。

  當務之急就是要做好以下各項工作:

  第一,以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為目標,加快實現北大荒集團總公司的實體化運作。集團總公司首先要把直屬龍頭企業『團』起來。要在資本整合的基礎上,承擔起對各子公司的業績考核評價職能,實現對龍頭企業生產、經營和管理的有效監控,科學評價龍頭企業當前經營成果與未來發展潛力,實現強力的激勵與約束。在此基礎上,著手編制以『五個中心』為核心的集團發展規劃,著力推進『五個中心』建設。

  第二,加快北大荒品牌建設。北大荒標志不止是一個外在形象問題,也不僅僅是無形資產增值問題。與北大荒標志聯系在一起的北大荒精神、北大荒核心價值觀,能不能在全體北大荒人中,特別是在各級領導乾部、全體黨員乾部中,做到入眼、入腦、入心,能不能以做北大荒人為榮,以北大荒核心價值觀為准繩,在工作生活中形成北大荒人的獨特氣質,在建設現代化大農業偉大事業中豐富和創新北大荒文化,這纔是大問題,是總局黨委反復強調品牌建設的根本目的所在。北大荒品牌建設既是一個經濟行為,更是北大荒文化建設的重要內涵。

  第三,抓住有利時機搞好糧食經營。當前機遇空前,挑戰空前。如果我們仍按過去的思維方式去考慮問題,不能立即采取有力有效的應對之策,兩三年後,墾區這個龐大的商品糧生產基地就可能是別人的『第一車間』。這是挑戰,是迫在眉睫的危機。從機遇上看,一些沿海省市要求與墾區簽訂長期糧食供銷協議,確保當地人民吃上優質大米、白面、豆油以及肉蛋奶產品。這些地區是當前中國最有消費實力的地區,是高端產品必須搶佔的制高點,人家找上門來,機會也就在眼前,現在的問題是我們能不能抓住,抓住了,我們就有了一個龐大而穩定的消費市場,反之人家就會找別人。所以,『危』與『機』,總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從現在開始就要抓緊收儲糧食,謀劃好明年的『大米節』、『大豆節』,把墾區綠色有機無公害農產品及加工品推向全國,推向世界。

  (作者為省農墾總局黨委書記、局長)

責任編輯:侯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