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列舞清代宮廷舞蹈,又稱舞。屬慶隆舞一種,源於莽勢舞,多於朝遷三大節筵宴及內廷筵宴時表演。司舞者8人,以八旗護軍領催馬步軍等人選充。舞者騎竹馬,張弓矢戴面具,另服黃畫布者16人,服黑羊皮套者16人,戴面具,跳躍扮虎豹野獸。司三弦琵琶等20餘人伴奏,騎竹馬者張弓射獸,獸中矢而退。
莽式舞滿族舞蹈名。為傳統的筵宴歌舞,廣泛流傳於民間。凡有宴會時,主人家男女便便迭起舞,舉一袖於額,反一袖於背,盤旋,曰莽式。共九折十八式。九折9組動作,一為起式,二為擺水打漁動作,三為穿針即織網動作,四為吉祥歡慶動作,五為單奔馬即打獵動作,六為雙奔馬即出征動作,七為怪蟒出洞即龍舞動作,八為大小盤龍即龍戲水動作,九為大圓場,與四同。十八式即為18個舞蹈姿式,肩二式,走一式。並有『男莽勢』、『女莽勢』、『襯舞』等表演形式。
秧歌舞滿族民間舞蹈。早期多在上元夜表演,人數直幾個至數十人不等,表演者各持尺許兩圓木,敲擊對舞。由男子三四人扮成婦女,三四人扮參軍,及持傘燈者、賣膏藥者作前導,以鑼鼓伴奏。『舞畢乃歌,歌畢乃舞』,為歌舞分別表演。有徒步、高蹺之分,舞者腳下綁三四尺高木棍,即稱踩高蹺,源於滿族早期的狩獵生活,經發展演變後之秧歌舞龍燈、耍獅子、趕驢、跑旱船等與之同時表演。男女皆有並在街頭游行演唱,一人於隊伍前指揮,節奏由指揮者決定,若兩秧歌相遇,則行抗肩禮。
腰鈴舞滿族民間舞蹈。由數名腰系銅鈴男子表演。表演時打關響板,扭動腰鈴,使板聲、鈴聲相和。源於滿族早期騎射生活。薩滿祭祀時變跳此舞,但動作較簡單,腰鈴與神鼓同時使用,並伴祭祀時所唱神歌。
喜起舞清代宮舞蹈。又稱文舞。屬慶隆舞一種,源於莽勢舞,多於朝廷三大節筵宴及殿廷內筵宴時表演。可舞者22人,由待衛內選充任,著朝冠朝服,懸朝珠朝帶,佩刀等成兩隊。每隊11人同時起舞,舞畢北向三叩頭,次隊復進,更舞如儀。
五魁舞起源於滿族人民狩獵生活,舞蹈者分別伴作虎、豹、熊、鹿、?五種動物,模擬跑跳動作,多在狩獵歸來或豐收之後表演。後來,成為鄉試時的保留節目。
銅鏡舞滿族舞蹈。又名托利舞,因舞者手持銅鏡而得名。始用於舞蹈時,由幾名女子手持銅鏡上下左右移動,利用鏡光制造氣氛,後發展成單獨舞蹈。表現滿族少女持鏡於河邊梳洗的情景。
單鼓舞滿族舞蹈,舞者一手拿鼓,一手的敲擊;兩腿輪跳,健美有力,身著彩衣,頭戴紅帽,此舞模仿、借鑒了薩滿祭祀中的舞蹈表演,有濃的滿族狩狩獵生活情趣燈舞滿族民間舞蹈。舞者由十幾人至數十人不等。舞者各持兩苗燈起舞,並通過舞蹈動作及隊形變化走出各種花樣,多於除夕之夜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