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黑龍江綜合
搜 索
鮮卑人物:北魏道武帝--拓跋珪
2009-10-23 17:58:26 來源: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一生簡述

  北魏道武帝拓跋珪(371年—409年),又名涉珪、什翼圭、翼圭、開,北魏開國皇帝(386年—409年在位),鮮卑族人。北朝魏道武帝拓跋珪他是代王拓跋什翼犍的孫子,獻明帝拓跋寔的兒子(一說為什翼犍的兒子),太武帝拓跋燾的爺爺。376年,秦滅代國,拓跋珪被其母親賀蘭氏攜走出逃。10年後即385年,15歲的拓跋珪趁前秦滅亡、北方混亂的機會重興代國,在盛樂即位為王。又在次年即386年改國號『魏』,是為北魏,改元『登國』,398年,他將國都從盛樂遷到大同,並自稱皇帝。他即位初年,積極擴張疆土,勵精圖治,將鮮卑政權推進封建社會,天下小康。晚年好酒色,剛愎自用,不團結兄弟,導致自己最後在409年的宮廷政變中遇刺身亡,終年僅三十九歲,在位二十四年。

  拓跋珪謚號為道武皇帝,廟號太祖。道武帝時期政治體系

  對北魏皇始元年九月的政治活動,《魏書》、《北史》、《資治通鑒》有不同記載。通過分析三種不同記載和相關史料,可以看出『置百官,封拜公侯、將軍』是北魏政權體系的重要部分;道武帝時期,在地方官制上,北魏的刺史、太守多任用代北武人,漢族儒生、文人的比重相當小;在任命『尚書郎以下』的職能部門官員時,不僅僅囿於儒生。因此,以《魏書》、《北史》『初建臺省,置百官,封拜公、侯、將軍、刺史、太守,尚書郎已下悉用文人』這樣的記載和斷句來理解北魏皇始元年九月的政治活動,比《資治通鑒》中對此條史料的記栽和斷句更符合當時的情況。

  政績

  拓跋珪是北魏著名的統治者。在他在位期間,對外遏制了柔然等族的襲擾,穩固了北魏的邊疆;對內遷都『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稱帝建國,仿中原封建制度營建宮室,制定各類典章制度、禮儀等。重視文化事業的發展,把文化水平作為選拔官吏的重要條件之一。對拓跋鮮卑建立在血緣基礎上的部族制度進行改革,『離散諸部,分土定居』,使各個民族都成為北魏的編民,加強了中央集權,使拓跋鮮卑在新的環境、新的條件下很快地適應了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經濟方面,在繼續注重發展畜牧業的同時,『務農息民』、『勸課農桑』、『計口授田』,在黃河以北、五原、雲中、代郡等地(今內蒙古中西部和山西省部分地區)大興農業,開立屯田,而且親自參加農業勞動,穩固了北魏的經濟基礎,加速了拓跋鮮卑封建化的進程。其更為重要的意義則在於使拓跋鮮卑成為第一個統一北方地區並建立政權的北方游牧民族。

責任編輯:呂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