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哈爾濱市住宅『戴高帽』成瘋 私接濫建為何有恃無恐
2009-10-24 07:31:04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晨報  作者:劉夢新 趙政府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10月24日訊 媒體刊發了《哈市住宅『戴高帽』成瘋》消息後,在哈市市民中間引起了廣泛反響,很多市民紛紛致電反映私接濫建現象的同時追問:『私接濫建為何屢禁不止?』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監管不力、多頭管理、違法成本低是住宅『戴高帽』成『瘋』的重要原因。

 

王兆新村附近的一棟『長個』樓

香山路17號擴建房

  原因一:違法成本低

  『制止私接濫建不法行為,僅僅罰款是不夠的。』哈爾濱理工大學教授楊文超認為,之所以有人敢冒著處罰的危險繼續違規接樓,是因為違規成本太低。

  以哈市執法部門曾經處理的一起案例為例,某物業公司在只有樓體立面改造手續的情況下,在8層樓上私建閣樓22套,面積從30平方米到90平方米都有,閣樓以3500元/平方米對外出售。

  該工程因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構成違法工程,執法部門對施工方罰款3萬餘元,並要求該物業補辦手續,如不能補辦手續,則在建設或規劃需要時無條件拆除。實際上,無條件拆除是不大可能的,罰款3萬元僅僅是10平方米閣樓的價格,22套閣樓總面積保守計算也有660平方米,賣房款最低有230萬元,與罰款相比違法的成本顯得微不足道,對私建單位起不到震懾作用。

  記者調取有關部門以往私接濫改查處記錄,發現了這樣的現象:絕大多數的私接濫改的居民均接受了罰款處罰,但是很少按要求恢復原樣。被處罰者認為,既然交了罰款就等於履行了行政處罰手續,拿到了私接濫改的『許可』,管理者也都默認了。

王兆新村附近的一棟『長個』樓

  原因二:監管不力

  2008年,一家開發商將哈市道外區皇家花園小區內的居民樓頂又接了一層,多出了147套房屋,向社會出售。該小區居民多次向執法部門舉報。

  經查該工程沒有施工手續,哈爾濱道外區城管執法局工作人員要求立即停工。但是,施工單位仍繼續施工,並開始出售住房。

  對此,城管執法部門表示,私建的樓房已經蓋好並賣出去了,他們也無法進行強拆。最終的結果是:此事『仍在處理中』。

  哈市城管行政執法局相關人士表示,現在執法部門接到私接濫建的舉報後,需要向當事人下達『約談通知書』,如果當事人不承認,不能強制讓他來約談,那麼執法部門也就沒有辦法了,『因為你沒有權力拘傳人家。』起訴到法院必須達到一定期限,從而造成處罰不力,在一定程度長縱容了違法者。

  同時,執法程序復雜、缺乏有效手段等也使得執法部門在處理處罰私接濫建的案件時顯得『肌無力』。

文昌街附近一幢私接住宅樓

  原因三:多頭管理

  對於私接濫建屢禁不止的原因,除了監管不力、違法成本低外,還存在多頭管理的問題。比如窗改門的現象,影響了房屋安全,房產部門可以來管;影響了市容,市容部門也可以來管,城管制法可以管;另外,改變了庭院的規劃設計,規劃部門也可以來管。

  雖然有多家執法部門監管私接濫建,但是往往造成誰都管、誰都不管的情況出現。同時,還存在『有好處的搶著管』的現象,罰款了事,造成『一事多罰,重復執法,執法擾民』的現象。

  黑龍江啟凡律師事務所律師計軍認為,有關部門對私接濫改行為的管理僅僅局限於罰款上,交了罰款就如同拿到了私接濫改的『許可證』,勢必形成連鎖效應,助長了這種風氣日益囂張。

  計軍建議,想要杜絕私接濫建的問題,必須采取標本兼治的措施,加強立法,嚴格執法,明確執法部門的分工,這樣纔能打消違法者所抱有的幻想,杜絕『罰款保留』的現象發生。

責任編輯:劉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