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以來,我市民政部門結合市情,積極完善救助政策,規范救助行為,采取有效措施,認真做好城鄉居民生活保障工程所確定的各項工作任務,取得了階段性成效。
為了圓滿地完成年初城鄉居民生活保障工程所確定的各項任務,市民政局不斷加強社會救助規范化建設。加強動態管理,及時將符合條件的城鄉貧困家庭納入基本生活保障范圍,實現應保盡保,保障合格率達到98%以上;開展專項救助,進一步完善和落實醫療救助、教育救助、供熱費補助、法律援助、燃氣價格補貼、水電費補貼等專項救助政策;開展分類施保,對城鄉三無人員、重病重殘人員、高齡老人、有子女就學家庭增加不同比例的低保金,提高他們的救助水平,保障他們的基本生活。同時從我市實際情況出發,城市低保對三無人員、重病重殘人員、高齡老人、有子女就學家庭分別增加低保標准20%、15%、15%、10%的低保金。農村低保對重病重殘人員、高齡老人、有子女就學等家庭分別增加15%、15%、10%的低保金。
民政部門全面推行社會救助工作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改革,努力提高社會救助工作的效率和質量,按照管理職能重新確定管理層次,按照工作權限重新確定審批程序。明確社區居民委員會(社會救助工作站)負責配合上級部門開展社會救助的調查、認定等工作;明確區級民政部門(或辦事處)負責接受和組織困難家庭的申請、聽證、認定、公示和審批工作;在辦事處接受申請、聽證的,則由區級民政部門負責組織相應的認定、公示和審批工作,全面提高救助的效率和質量。
由於去年我市遭受了蟲災、風雹、洪澇等自然災害,各級民政部門深入農村第一線,調查了解群眾受災情況,逐戶核實受災的困難群眾,要求村委會對需要救助的困難群眾進行張榜公示,並根據受災的不同程度采取分類救助。救災款物到位後,在第一時間發放到需要救助的受災困難群眾手中,切實做到公開、公正、公平。市民政局還多次對救災款物的發放情況進行檢查,杜絕救災款挪用、滯撥現象,切實保障了救災款的安全有效使用。同時建立農村困難群眾倒危房數據庫,對全市的農村困難群眾倒危房進行摸底排查,並建立倒危房檔案。
同時認真做好社會救助資金的測算工作,掌握第一手資料。積極向省民政廳匯報情況,反映我市的實際困難,爭取省廳的理解和支持。抓住今年國家加大民生保障力度的契機,積極爭取城鄉低保補助資金。
截至9月底,符合條件的城鄉貧困家庭納入基本生活保障范圍,保障合格率達到98%以上。全市城市低保戶為5.1萬戶,12.4萬人,佔城鎮人口的10%;全市農村低保戶為4.3萬戶,11.2萬人,佔全市農業人口的8.7%。城鄉人均補差額達到省定標准。城區低保標准為月人均194元,月人均補差額158元。農村低保標准為年人均900元,年人均補差額708元;對城市低保戶發放物價補貼每人每月44元,達到低保標准的27.5%。發放副食補貼99.2萬人次,4365萬元。截至目前,省下撥市本級城鄉低保資金達7828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