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1月2日訊 經歷了18個晝夜的艱苦航行,北京時間10月29日8時,第26次南極考察隊安全抵達新西蘭,雪龍號將在這裡進行首次物資補給。在剛剛發回的科考日記中,冰城人韓慧軍講述了在一個多星期的航行中,科考隊員們勇敢地面對強臺風、氣旋、倒時差等諸多困難。接下來,他們還將迎接『魔鬼西風帶』,真正的考驗剛剛開始。
隊員暈船無法吃飯
據韓惠軍講,本次南極科考要執行『一船三站』科考計劃,出發日期較以往提前,這段時間正是洋面上臺風和熱帶風暴頻發的季節。
從10月21日晚飯後開始,雪龍號遭遇了出航以來最大的一個氣旋的襲擊,瞬時風力17.7米/秒,浪高3.5米。雪龍船在風浪中劇烈顛簸,這樣的天氣將持續48小時,而且強度將不斷加強。雪龍船在風浪中行駛,忽而衝上浪尖,忽而鑽進浪裡。劇烈的顛簸讓大多數考察隊員出現嚴重暈船、嘔吐。早晨,大約只有20多人能到飯堂吃飯,可見暈船人數之多。盡管吃不下多少,但大家還是強迫自己吃東西,好補充體力。
暈船人多,難壞了船上的廚師們,飯菜做多了會剩很多,做少了又怕不夠吃,四菜一湯改成三菜一湯,量也減半了,最後還是剩下不少。
韓惠軍已是第三次參加南極科考,暈船反應較輕,同樣來自黑龍江測繪局的李福生狀態也基本正常。中午,韓惠軍打了滿滿一碗飯,狼吞虎咽地吃著,旁邊很多隊友都用羡慕的目光看著他,弄得韓惠軍自己十分不好意思。暈船輕的隊員是最幸福的,有的還能一邊刷碗一邊哼唱:『大海呀大海,就像媽媽一樣……』
節約時間穿過臺風
成功躲過強臺風『盧碧』後,雪龍號在海上平靜地航行了幾天。這對嚴重暈船的隊友們是個難得的休息機會,調整狀態,積攢體力。可還沒等高興太久,壞消息就接踵而至———10月27日夜,雪龍號又將與一股氣旋相遇,強度比上次還要大。廚師們自言自語:『又沒有多少人吃飯了。』
雪龍船並不懼怕強臺風,因為一旦預測有強臺風,雪龍號會提前改變航向,以規避臺風的鋒芒;如果是較小氣旋,為節約時間,雪龍號會選擇穿越它。但即使氣旋強度不大,身處其中船要比避讓臺風搖擺程度大得多。這一次,雪龍號就要穿過臺風。
隊員們剛綁紮完艙內的物品,氣旋就到了。監測數據顯示:10月28日,00:52(格林尼治時間),風向:10,風速:15.8m/s,溫度:14,湧高:6.5。
數據簡潔枯燥,韓惠軍用隊員們的反應對這組數字進行了一番『解讀』———反應之一:一個個大男人因嚴重暈船,吐到沒有任何東西可吐,實在忍受不了這種折磨而放聲大哭。強烈的暈船反應讓有的隊員幾天滴水未進,船艙充滿了嘔吐味,讓人感到極不舒服;反應之二:161名隊員中只有30多人強橕著去吃早飯;反應之三:隊員們坐在飯堂裡面色蒼白、默不作聲,吃下幾口,走出餐廳沒多遠,就又吐了。
調整生物鍾倒時差
困擾隊員們的不僅僅是暈船,還有時差。倒時差很常見,出過國的人都會面臨同樣的問題,解決辦法也很簡單,就是調整自己的生物鍾,強迫自己適應當地作息時間,一般需要調整一兩天時間。可雪龍號上的隊員們面臨的倒時差問題,可是不這麼簡單。
10月26日晚飯後,時鍾又向前撥了一小時,與北京有4個小時時差,到了新西蘭,時差達到5個小時,而當到達位於西半球的南極長城站時,最終時差將是13個小時。
雪龍號幾乎每天都要跨過一個時區,就是說,還沒等適應前一天的作息時間,就又要把時鍾向前調整一個小時,頻繁改變時間使得隊員們的生物鍾始終處於不斷調整狀態,表現出來癥狀就是睡眠質量嚴重下降,整天昏昏沈沈。更重要的是每次調整時鍾,意味著離祖國和親人又遠了一程,隊員們心裡會有些失落。
10月29日凌晨,科考隊抵達新西蘭,雪龍號在此停留進行補給和加油。10月30日22時,雪龍號起錨,下一個迎接這些堅強硬漢們的將是『魔鬼西風帶』———真正的考驗纔剛剛開始。
背景資料
抵達新西蘭是雪龍號自10月11日從上海港出發後首次靠岸,累計航行5925海裡。雪龍號將在港口停靠兩天,進行油料和淡水補給。考察隊從澳大利亞租借的S76直昇機也將在這裡登船,這架直昇機將與雪龍號自帶的『雪鷹』號直昇機一道,執行隊員運送和物資吊運等任務。預計雪龍號將於11月中旬抵達中國南極長城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