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黑龍江公路建設三年決戰創新設計紀實:不破壞就是保護
2009-11-03 16:40:17 來源:東北網  作者:邵奇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11月3日訊 題:描繪出一個新高峰--公路建設三年決戰創新設計紀實

  記者 邵奇

  進入十月以來,隨著哈爾濱繞城高速東北段、雙佳高速、齊訥高速等公路相繼交工通車,『設計是工程的靈魂』得到了最好的詮釋:驅車行駛在路面上,路線配合地形良好,路基斷面布置靈活,邊坡處理自然和諧,隧道洞口自然生動,整體視野開闊舒適美觀。

  三年決戰的號角吹響後,省公路設計院創新設計理念,組織省內外500名勘察設計專業人員,超常規開展外業勘測和內業設計工作。經過11個月的晝夜奮戰,在2009年4月份工程全面開工前,28個新建重點項目工可研、初步設計和施工圖設計共270多萬張圖紙全部編制完成,用不到一年時間完成了以往三年的工作量。他們用堅強的意志和手中的筆,描繪出嶄新的時代高峰。

  多個『第一次』

  三年規劃項目的設計,分離式路基、隱形排水溝、景觀休息區、集聚式服務區設計等在黑龍江省是第一次應用。此外還首次采用土質隧道支護參數設計、保溫設計、防排水設計,目前《公路隧道設計規范》在這一方面還是空白。首次在省內采用了Superpave技術,包括膠結料規范、混合料設計體系和分析方法,克服交通量增加,重載車多等不利因素。第一次提出采用凍土以橋帶路方案,在國內首次開展了CFG樁處理凍土的試驗、研究工作;首次使用了自主研發的橋位設計計算系統黑龍江2.0版,合理地確定橋涵的長度和高度,降低工程造價,並保證橋涵構造物的安全,具有明顯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同時,他們還注重用實用工藝提昇整體工程質量。采用防脫空高聚物路面注漿工藝,多錘頭打碎舊路面工藝,路面防反射應力吸收層等工藝提高施工質量。嚴格控制橋面鋪裝鋼筋網和橋面鋪裝層混凝土的施工工藝,重點解決橋面鋪裝不規則裂縫、坑槽等病害。預制梁采用集中生產,工廠化作業,減少簡單重復性工作,提高施工效率。為防治路面車轍病害,瀝青混合料配合比設計參考美國夏普『骨架密實』結構,礦料級配曲線采用性能優良的『S』型曲線。這種瀝青路面施工技術,已經步入國內一流行列。

  用新材料提昇高速公路品質。哈大項目首次在瀝青面層采用石料生產機制砂代替中粗砂,增加了路面穩定性;在京加公路齊齊哈爾至泰來段嫩江特大橋及南北引橋中全面使用了圓塔形錨墊板,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訥河到嫩江項目中,在分離立交引道及互通立交的匝道上,以金屬波紋管涵洞代替了鋼筋混凝土管涵等等。


   不破壞就是最大保護

  在設計中,省公路設計院始終堅持『不破壞就是最大保護』的原則,按照少剝、少切、少砍、少蓋、多恢復的思路,進行環保選線、地質選線、安全選線。

  在路線平面確定以後,不過分追求縱斷面坡長高指標,從而可以減少大填大挖現象;采用低路基設計,不僅為行車提供安全保障,而且可以減少佔地,節約土地資源。減少土方數量、防護高度、下處理寬度,降低工程造價,同時又能縮小噪聲的傳播范圍,保護環境;涵洞設計盡量采用打井灌溉來代替設涵灌溉,從而可以減少涵洞數量,節約工程造價;排水設計:根據年降雨量及地形的特點,因地制宜,設置排水形式;防護設計,路基防護貫徹自然的原則,充分考慮公路與各沿線景觀的協調,盡量采用草灌結合的植物生態防護;邊坡形式與坡率設計,形式靈活自然,路基橫斷面采用流線形,同時結合路基高度、地形條件和土地類別,放緩路堤邊坡坡率,使路基與周圍環境相融合,並盡量為失控車輛提供適當的救險機會;互通式立交區設計。突出互通式立交的風格特征,注重構圖中骨架植物的搭配組合,尊重各地的地域文化特點,突出文化內涵,並針對互通式立交總體造型和線面結合的空間造型進行研究和精細設計。

  據專家介紹,目前,伊春至綏化高速公路已被交通部列為典型示范工程。在項目設計初期,他們確定了把該公路建設成『中國林都生態旅游公路』的目標,為此,設計者將該項目劃分為歐陸森林風情長廊、日月峽大型休閑旅游度假服務區、農業城鎮區3個設計單元。農業城鎮單元在未設置互通立交的一些鄉鎮設置公共汽車停靠站,實現旅客的快速流動;日月峽大型休閑旅游度假服務單元重點是協調好高速公路、休閑服務區及旅游度假區之間的關系,營造舒適、便利、自然的度假環境。歐陸森林風情長廊單元主要是提供休閑駕駛的環境,體現『車在林中行,人在畫中游』的歐陸森林風情。

  零距離服務

  當270多萬張圖紙全部編制完成後,設計人員馬上又開始奔赴荒原野外。從4月20日開始,設計院各設計處全建制進駐工地,開展了各項目的施工放樣、施工交底、設計圖紙的核查、解決項目開工時出現的問題、完善設計、現場服務和設計變更等項工作。

  據介紹,鶴大項目設計代表組對全線所有不良地段進行了補充調查,對全線所有橋梁基礎的形式進行了優化調整,對每個分離橋的每個墩臺均進行了現場挖探,對適合做擴大基礎的墩臺均進行了調整。綏滿高速齊齊哈爾至甘南(黑蒙界)段,對局部縱斷進行了優化;對取土場的位置選擇、運距進行了優化,對粘土場進行了部分摻灰處理;對涵洞位置、孔徑、水流方向等分別進行了優化設計。根據今年雨季提前、雨量集中的特殊情況,結合施工與質量要求,調整了路基基底處理措施,並加強了縱橫向排水設施;同時要求施工單位做到匯水及時排到自然溝渠,既不侵害路堤又不衝毀或淹沒農田。在黑北高速公路潮水段,路線在古滑坡體區域穿越,設計人員對該區域做了大量區域地質調查和勘探工作,摸清滑坡體的滑動面位置、傾角、地下水情況,擬定處理措施後,反復邀請各方專家進行論證,做到安全可靠。

  敢於創新的設計者們所選擇的路不僅僅是GPS勘測下的設計之路,更是心中之路,他們一步一步的探尋,讓路向遠方一點一點的延伸。

[1]  [2]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王凌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