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有機蔬菜市場化經營的思考
東北網11月4日訊 3日,伴著『天順源』公司出手相幫,即將爛在地裡的蒲井村300萬公斤有機白菜終於有了著落。親眼目睹200戶菜農解決了『憋菜』問題,村支書董長玉笑了。
然而,在這笑容的背後卻有很多苦澀:300萬公斤有機白菜,緣何難賣?作為蔬菜中的上品,有機菜路在何方?我們期待透過專家、市場的角度幫助村民破解這一難題。畢竟,蒲井村村民今後還將獨自面對『N個300萬公斤白菜地』銷售市場。
蔬菜品相差 錯過上市期
提及此次有機白菜受阻,村支書董長玉也反思這次市場風波帶來的『陣痛』,他說,有機蔬菜在種植上,生長周期比普通蔬菜長,加之有機菜不施用農藥化肥、純靠自然長,又受天氣影響,白菜普遍長相不耐看,個別葉片有蟲眼。今年『十一』前後,正值全市大白菜上市黃金期,眼看著市民們將一袋袋大白菜買回家時,他們的菜尚未長成。晚上市半個月,錯過最佳上市期。這些原因,直接導致蒲井村有機菜拿到市場無人問津。
據哈爾濱市蔬菜專家、市農委蔬菜處處長於鳳芹介紹,有機蔬菜不只是一種概念,因其受生產種植流程以及土壤、環境比較苛刻的特殊條件要求,注定其在市場上的身價就是價格的『寵兒』。高價位就需要高品質,但是今年蒲井村的有機菜,恰恰沒有體現出有機菜所應具有的品質與內涵。
品牌意識弱 銷售存缺口
在廣東等地,有機蔬菜上市,一度引發多個家庭或單位以團購的形勢,來降低其購買成本。在哈爾濱市五常的有機米、雙城的有機肉類、尚志的有機牛奶成為銷往國外的出口創匯產品。為啥這些產品格外吃香,蒲井村的有機菜卻連家門口也邁不出去?
呼蘭區綠色食品辦公室主任文常義說,沒有形成拳頭級品牌,在市場中散戶作戰,孤軍奮戰,蒲井村有機菜與當前國內外有機產品發展趨勢不相吻合。
文常義說,蒲井村的白菜也應該市場定位明晰,強化品牌意識,主動迎擊市場,不要被動等客上門。他說,村裡可以成立蔬菜加工廠,讓有機蔬菜進超市、像『青島膠州』大白菜一樣,嘗試走禮品菜、高端蔬菜的路子。這樣菜本身身價大增,其附加值也會相應提高,菜農徹底嘗到優質優價的回報。
市場少誠信 阻礙購買力
記者調查哈爾濱市各大超市發現,目前上市菜品中真正具有有機身份或有機標志的蔬菜,少之又少。特別是因有機產品『質檢不過關』,哈爾濱市一大型超市還發生了與供應商中斷合作的事情。
據省農科院園藝系白菜研究所主任鹿英傑分析,有機食品市場缺乏互信,市民不認有機菜,已成為有機市場的怪現象。
鹿英傑說,誰都知道有機食品好,但好菜吃不到嘴,好菜市場難尋,這直接阻礙著市民的購買欲。他說,當前國家對有機食品有嚴格的檢測手段,絕不是某一個地方機構隨便出具證書後,就能隨便生產有機食品的。正因如此,有機食品生產基地在哈市為數不多。但即使這樣,企業和廠家真正能夠做到生產有機標准食品的,也難在市民心裡得到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