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1月5日訊 佳木斯市農業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稟賦和發展潛力,省委確立實施『千億斤糧食產能工程』的重大戰略決策後,佳木斯市圍繞現代農業綜合開發試驗核心區建設,加快推進現代農業發展的基礎工程、高效工程、惠農工程,確保糧食產量穩產增產。
近日,記者采訪了市農委主任丁佳木,他說:『今年,佳木斯市在前期嚴重乾旱,中期低溫內澇的不利自然條件下,果斷采取各種有效措施,確保糧食產量穩步增長。大災之年糧食豐收已成定局,佳木斯市糧食產量將再創新高。』
今年,佳木斯市先後經歷了生產前期乾旱、中期嚴重內澇的雙重考驗。面對嚴峻的生產形勢,農業部門科學調整抗旱思路,改設施抗旱為農藝抗旱與設施抗旱相結合,采取以早促苗、以苗抗旱的辦法,突出整地、播種、搶抓農時3個標准,加大物資和人力兩項投入。
今年8月份,佳木斯市按照去年省委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建設兩大平原現代農業試驗區的規劃設想,編制了《三江平原現代農業綜合開發核心區發展戰略規劃》。規劃總的目標是:到2015年,糧食產量達到260億斤以上,其中市屬達到140億斤以上,農墾達到120億斤以上,佔全省1/6的耕地為全省生產1/4的糧食,為國家生產1/40的糧食。把佳木斯市建設成為全國最好、世界先進的現代農業展示區,國內現代農業綜合試驗核心區,國家糧食安全保障基礎區。
佳木斯市通過規模化生產,在農業生產標准上實現新突破。今年,在總結經驗,創新實踐的基礎上,全市倡導和推廣復合型規模化生產模式,使每一個集中連片的生產作業區都有3種以上的模式滲透交融,不僅防止規模化生產反彈,而且新增規模化生產面積328萬畝,使全市規模化生產面積達到了742萬畝,佔全市耕地總面積的42%。連片種植面積5000畝以上的地塊68個,大的連片面積超過萬畝。在規模化生產的帶動下,今年全市土地流轉面積達到202.5萬畝,比上年增長82.8%,佔耕地總面積的12.1%。全市有40個村實現了整村土地流轉,流轉面積27.1萬畝,土地流轉後轉出方增加收入達2.27億元。
全市以產業化經營為重點,在農產品加工轉化增值上實現新突破。佳木斯市充分利用招商引資政策,加快縣、區加工園區建設,培育壯大了一批重點龍頭企業;以『一鄉一業』為基礎,就地就近建設一批龍頭;通過爭取國家各項支農政策,引進民營資本新建一批龍頭企業。目前,全市規模以上龍頭企業已發展到110戶,現已形成水稻加工能力200萬噸以上,大豆80萬噸,玉米50萬噸,產業帶動能力達到60%。
佳木斯市充分利用國家和省不斷加大農田水利建設項目扶持和資金投入政策,在農田水利建設上實現新突破。重點實施三江平原灌區建設,全力推進同江臨江灌區、三村灌區、撫遠烏蘇鎮灌區和老灌區中的湯原引湯灌區、樺川悅來灌區和新河宮等灌區續建配套工程建設。目前8個灌區建設項目均已列入《黑龍江省千億斤糧食生產能力建設規劃》中,8個灌區達產達效後,可新增灌溉面積252萬畝,帶動三江地區水源工程建設上檔次、上水平,可以進一步提高三江平原灌區的控制能力。
佳木斯市強化農業機械化建設投入,在農田作業標准上實現新突破。依托國家和省扶持發展農機化建設政策,發展和組建大型農機合作社,增加大型農業機械,提高農機化作業水平。經過兩年的努力,農業機械化綜合水平有了較大提高,今年,除了富錦市的億元農機項目以外,各縣(市)、區整合各種資源和資金,采取多種形式,組建300萬元以上的農機合作社7個,並計劃利用中行貸款組建農機合作社34個。現已購置大型農機具153臺(套)。
全市在糧食產量奪取豐收的同時,還重點加強農作物後期田間管理,抓好防澇、排澇措施的落實,積極排水散?,為農作物後期生長創造條件;制定好防御早霜的有效預案,盡可能避免早霜危害;水田割淨田埂雜草,保持田面濕潤狀態,盡可能利用後期的有效光照,增加水稻乾物質積累,從而增加單位面積產量;按照三三輪耕的要求,結合省裡的深松補貼政策,制定並落實好今年秋整地規劃,堅持防災減災,為今後再次奪取糧食豐收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