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80後』、『90後』擎起大慶精神、鐵人精神的火炬
2009-11-07 18:43:28 來源:東北網  作者:高雷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編者按:50年來,大慶油田累計生產原油20億噸,上繳利稅1.7萬億元。不僅創造了巨大的物質財富,而且還凝聚、提煉了巨大的精神財富——『愛國、創業、求實、奉獻』的大慶精神、鐵人精神。2009年6月,胡錦濤總書記視察大慶時指出:『大慶精神永遠是激勵我們不畏艱難、勇往直前的寶貴財富』。

  在不同的歷史年代,大慶精神和鐵人精神有著不同的繼承者和詮釋者。60年代有『五面紅旗』;70年代有『二十一名標兵』;80年代有『十大典型』;90年代有『二次創業六大標兵』和『新時期鐵人』、『五面紅旗』、『五大標兵』、『十大傑出青年』等先進集體、先進個人,各條戰線、各個基層都有叫得響、過得硬的典型群體。

  紅旗總要傳遞下去,財富總要有人繼承。進入新世紀,很多老一代大慶人用不放心的眼光審視著『80後』和『90後』們。這些穿著時髦衣服、留著炫酷發型、追求實現自我價值的新人類,能成為合格的未來接班人嗎?對這個問題,大慶油田關工委給出了響亮的回答。

大慶油田青工崗位技校。大慶油田公司團委提供
青少年給油田『老會戰』戴上紅領巾。孟憲智 攝
鐵人隊伍永向前。大慶油田公司團委提供

  東北網11月7日訊 題:『80後』、『90後』擎起大慶精神、鐵人精神的火炬

  記者 高雷

  『80後』、『90後』與大慶精神、鐵人精神,這兩組有中國特色的名詞聽起來風馬牛不相及,但這正是曾經令共和國石油之都——大慶深為懮慮的事情。

  2003年,大慶油田成立了關工委。關工委的成立為青少年優良傳統教育提供了有效的組織保障和指揮平臺。


 

鐵人王進喜的隊友『老會戰』許萬明在1205鑽井隊的隊史室裡追憶鐵人。(資料照片)
一支青年隊伍在大慶油田發現井——松基三井前接受大慶精神教育。大慶油田公司團委提供
  關工委成立後,充分動員各種社會資源、利用各種陣地,采取全方位、多層次的立體教育方式,大力用大慶精神、鐵人精神引領青少年,深化、活化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取得了顯著成效。

  關工委獨具大慶特色地將關心下一代工作的主力軍『五老』(老乾部、老專家、老軍人、老教師、老模范)變成了『六老』,加上了一個大慶所獨有的『老會戰』,也就是當年參加過石油大會戰的老同志。他們都是大慶精神的締造者,既是傳承大慶精神、鐵人精神的活教材、活典范,又有著弘揚大慶精神、鐵人精神的強烈責任感和使命感。

  近年來,關工委先後組織198名『老會戰』成立『憶傳統、講故事報告團』,經常深入基層站隊、施工現場、學校、社區、村鎮,用自己編寫的《大慶傳統教育簡明讀本》等教材向青少年宣講傳統。

  采油一廠關工委請80多歲高齡的原廠政治部主任關常有、原副廠長於世麟到實驗小學給同學們講革命傳統。兩位老人用自己的親身經歷、鮮活的事例,從戰火紛飛的戰爭年代講起,講到以鐵人為代表的老一代石油工人,頭頂青天、腳踏荒原,戴狗皮帽子、住乾打壘的大慶會戰史,他們在臺上講得聲情並茂,臺下的孩子們聽得津津有味。

  大慶市三小四年級的學生呂姝凝,在患上重病的時候用鐵人『寧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豪言壯語來激勵自己,以堅強的毅力戰勝病魔。她每天要從頭到腳紮20多根銀針進行針灸,一躺就是6個小時不吃不喝,她沒哼過一聲,沒掉過一滴淚。她堅持讀書自學,在近三年中讀書300多本、近3000萬字,學習成績名列前茅,是大慶市第一個獲得省『讀書狀元』的學生。


油田老會戰給年輕人講會戰傳統。東北網記者 邵奇 攝
  幾年來,油田關工委共組織『老會戰』為青工、中小學生進行傳統報告8000多場次,有40多萬人次受到教育。

  油田關工委還和團委密切配合,根據青年人的特點,充分利用網絡、手機短信等資源,開展了『紅色短信發送活動』,精心編輯一些繼承傳統、勵志育人短信,發給油田廣大青少年。

  2009年,關工委與企業聯合舉辦了『讀傳統故事,學大慶精神』短信有獎發送活動,組織青年閱讀,從中評選出感動自己的故事,並附上感悟留言。油田青年爭相參與,共收到參與短信一萬多條,評出優秀短信20條。

  大慶油田在五十年開發建設中共建立傳統教育基地100多處,每處基地都有當年會戰的實物、圖片、場景,生動形象地展示了鐵人的光輝形象、大慶會戰壯麗的場面。

  大慶油田有個不成文的規矩,凡是青工、大學生入廠、入團、入黨和新生入校、入隊的第一堂課就是到教育基地參觀學習,接受傳統教育。通過現場所見所聞、所思所想、親身感受,大慶精神、鐵人精神在青工和學生們的內心打下了深深烙印。

  大慶油田公司黨委副書記王昆說,鐵人紀念館、油田歷史陳列館兩館自建成以來,參觀人數均超過了130萬人次,很多家長在節假日不是外出旅游,而是帶著子女去教育基地參觀,這是大慶所獨有的一種文化現象。

  以崗位練兵為主要內容的基本功訓練,是大慶油田培育隊伍、提昇素質的優良傳統。關工委有針對性地先後開展了創建『青年崗位技校』、導師帶徒弟、先進操作法推廣、『五個一崗位練兵』等活動和舉辦『青工安全生產技能大賽』、『青年基本功大賽』等多種大型青工技能比賽,強化了基本功訓練,培育了一支『技術過硬、結構合理、素質全面』的青工隊伍,使他們在油田二次創業的征程中大顯身手。

  近年來,關工委先後組織568名退休高級工程師、高級技師、操作能手等技術骨乾,進工廠、下車間、到現場為青工上理論輔導課,手把手地傳授專業技能。引導青工以石油前輩『對技術精益求精』的工作態度,『三老四嚴』、『四個一樣』的工作標准,『有條件要上,沒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的工作作風,高標准、嚴要求,自覺加壓,促進了青工成長。

  原大慶油田副總工程師郭其安同志任組長,組成20多名退休高級工程師、高級技師的專家組,經常深入基層、車間、施工一線,進行『傳、幫、帶』,在思想上教育引導,生活上關心照顧,技術上傳授指導。郭老對待青工像對待自己孩子一樣,不顧70多歲高齡,鑽進悶熱的罐體內,仔細觀察青工實際操作的情況,發現有的青年焊工操作不規范,就一對一、手把手地演示。

  幾年來,在『專家組』的指導下,油建公司通過開展創建青年文明崗、師帶徒等活動,新入廠的313名青工中有70%實現了獨立頂崗。

  關工委秘書長楊廣芬說,『關心青少年成長,就要把解決思想問題與解決實際問題結合起來,維護青少年的切身利益。』

  關工委把工作著力點放在解決青少年,特別是弱勢群體和特殊群體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上。

  關工委與有關單位密切配合,開展了『愛心工程』活動。以『關愛工作團』為平臺,以弱勢和特殊青少年群體為重點,在調查摸底的基礎上,建立關愛檔案、制定關愛制度,建立關愛熱線,組建幫教小組、幫教對子,動員機關、企業工作人員和『六老』,『少抽一包煙、少喝一瓶酒、為貧困孩子獻一份愛心』。幾年來,全油田累計捐助款物1793.62萬元,救助貧困學生15896人。

  二礦退休職工楊德清,73歲。2002年其子因車禍去世,兒媳無職業、重病臥床,孫子正讀中學;後來其女、女婿也因車禍去世,外孫還在上小學。沈重的生活負擔壓得老人喘不過氣來。廠關工委不僅保證了兩個孩子讀書所需費用,而且逢年過節都帶上慰問金到家裡看望。今年『六•一』又為每個孩子分別送上2000元救助金,使楊德清老人深為感動。

  經過多年的努力,大慶精神和鐵人精神在大慶青少年心中深深紮下了根。

  幾年來,在大慶中小學中出現了『五多五少』喜人局面。即:艱苦朴素的多了,比吃穿亂花錢的少了;關心集體愛護公物的多了,損壞公物的少了;熱愛勞動的多了,好逸惡勞的少了;知榮明恥團結互助的多了,打罵說髒話的少了;刻苦學習勤奮好問的多了,逃學厭學的少了。

  在油田的生產建設中,青年一代成為了新一代的主力軍。幾年來,全油田湧現出833個各級青年文明號、329支青年突擊隊、1322個青年安全生產示范崗、271個青年攻關小組,這些踐行大慶精神、鐵人精神的英雄團隊,成為油田二次創業、創建百年油田的領頭雁、帶路人。

  在陝京輸氣管道工程施工中,大慶油建擔任了一段最艱巨的工程任務:山高路險,機械無法施展威力;為保護名勝古跡,又不能使用炸藥爆破。大慶的青年一代硬是用鍬鎬開出巨型管溝,接著依靠科學與人力拉拽,將每根重1.6噸的鋼管一根一根拽上高山施焊。

  不僅在國內,大慶的青年一代將大慶精神、鐵人精神也帶到了海外。從委內瑞拉到蘇丹、從埃及到蒙古和巴基斯坦,大慶的青年一代在不斷書寫著海外創業的嶄新篇章。

  實踐證明,大慶精神、鐵人精神的火炬,已經在『80後』和『90後』手中高高擎起!

首頁  上一頁  [1]  [2]  [3] 

責任編輯:侯巍